足球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全民性话语自主与学科自觉共和国70年美
TUhjnbcbe - 2020/10/28 3:53:00

年第6期

┈┈┈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

全民性、话语自主与学科自觉

共和国70年美育理论演进的三大主题

刘彦顺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摘要

共和国70年美育理论是中国美育思想史三期中的第三期。与前两期相比,主要在全民性、话语自主及学科自觉这三大核心主题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全民性是指社会主义时代的美育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宗旨,对美育活动服务对象,由少数权贵、文化精英阶层转向所有公民所进行的探索及实践。话语自主是指“十七年”对苏联美育思想在借鉴基础上的创新,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在美育本质论、美育功能论等核心问题上的自主创新。学科自觉是指“十七年”教育学界、美学界对美育理论学科交叉性的初步探索,尤其主要指新时期以来美学、教育学、心理学这三大学科的演进,在交叉中实现交融,确保了美育活动的完整性,极大地推进了美育理论学科的自觉与整体均衡发展。

关键词

共和国70年;美育理论;全民性;话语自主;学科自觉

在中国美育思想史中,共和国70年在单纯的时间向度中只是一个极为短暂的构成,但它却构成了中国美育思想史三个最重要的历史阶段之一。另外两个历史阶段是:第一,以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礼乐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古典美育思想史。第二,以蔡元培等杰出代表所开创的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史。西方现代美育理论的引入与消化在这一时期占据了主流话语地位,现代形态美育理论有了初步的建立。后来由于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而中断。在第三个历史时期,即当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美育思想史在整体面貌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对美育全民性、话语自主与美育理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自觉融合发展这三大主题的建树上。

对社会主义时代美育活动

全民性的构想与制度实践

中国古典美育思想以封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作为话语的基准与权利阈限。从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代言者来说,早在先秦时期,儒家通过礼乐论证取得了在美育思想方面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更是不断发展,在国家机器与官方意识形态中占据独具优势的权力话语地位更加得到强化。从历史角度来看,以儒家为主的中华美育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美感素质,对传承中华文化,对维系中华民族的脉脉生机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就整体来看,中国古典美育思想的基本目标是养成封建专制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其审美生活在价值观上的狭隘与局限是显著的。在审美教育的受教育权上,在审美产品的分配上,也必然体现出两个基本倾向,一是社会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集中在极少数专权者及其文化代言人的手中;二是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少数强权者专制的社会系统,统治者是把审美生活作为一种统治者专享的生活特权来看待的,体现出统治者十足的、高高在上的权力威严。这使得中国古典美育只能在社会的极少数人口当中施行。

在20世纪之交的近现代,以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朱光潜、朱谦之、丰子恺、陶行知、贺麟、潘菽、孟宪承、吕凤子、陈鹤琴等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学人在引入西方理论的背景之下,展开了对于现代性美育理论的追求与构想,可谓众星云集,精彩纷呈,堪称自中国美育思想史极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在中国近代乃至现代的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意识与思想引入中国并且得到大力传播的时期,其所具有的人道主义与启蒙主义色彩,使得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几乎是暴力与强迫的影响之下,展开了与封建传统社会文化截然不同的全新进程。西方世界的哲学、教育学、美学、心理学等与美育理论有着密切关联的学科与知识体系涌入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毛泽东教育思想及美育思想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有了初步的刻画与实现。

年之后,新中国教育事业与其他所有社会主义事业一样,面临着国际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与打压,在教育的很多根本问题上都需要进行重新思考与施行,比如教育服务的对象是谁,教育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在各个领域之间如何分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及实践往往决定了教育思想的基本风貌与学术品性,这其中就自然包含了美育思想。

“十七年”美育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尤其是对毛泽东文艺教育思想的阐释、宣传与贯彻,其中的核心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在年前后对于中国文化、教育、文艺等方面的论述、号召与推动。

年,陆定一在《新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一文的开篇,就提出了新中国在文化教育方面所面临的任务:“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和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对华的奴役,使这个具有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变成了文化上愚昧与落后的国家,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才能遭受悲惨的窒息,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能发展。现在,中国人民是站立起来了,在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推翻了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长期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黑暗历史,这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这新的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不仅是属于中国劳动人民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是世界先进人类的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了。”这段话的内涵极为丰富,不仅为此前的中国文化与教育进行了定位,而且对当下的文化教育政策作了立场鲜明的规定。陆定一还认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所提出的中国文化的这一目标已经实现,即“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这就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化教育事业的性质进行了基本的框定。陆定一的教育思想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的教育理念,即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应该是面向所有公民,尤其是面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大众或者“人民”即工农兵,这是新中国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使文化教育事业从过去少数人的手里,转移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基础上”。

周扬尤其强调农民作为一个人口数量最为庞大的阶层在审美与享受上的权力与能力。就审美与享受上的权力而言,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权的一贯宗旨,也是革命的最大的目的与动机之一,即人权上的平等,让文艺为人民服务,而人民中的绝大部分是农民。就审美的能力而言,农民作为一个阶层必须在整体上得到教育与提高,才会具备享受这一权力的能力;否则,权力就是虚空的。因而,周扬由此对农民的文艺普及与提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服务,首先是教育问题,同时也要适当满足他们对文化的需要。……是不是农民不需要文化呢?不,他们需要,而且是迫切地需要。他们需要享受文化,他们也应该享受文化。而现在农村的文化太少,适合农民看的东西太少。”周扬还认为,文艺工作者必须时时将眼光放在工农兵群众的文艺活动上,把指导普及作为一切文艺工作者无可推脱的共同的责任。他说:“不少文艺工作者和青年们盲目崇拜西洋,轻视民族文学艺术传统,轻视民间形式,轻视群众的爱好和趣味,这也正是一种失掉民族自信心与缺乏群众观点的表现。这是文艺的普及和提高的严重障碍。”

从新时期以来美育理论的背景与语境来看,它是整个社会主义时代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因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实施美育提供了有史以来最为殷实的物质基础。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我国国民的闲暇时间在量上的扩大成为可能,也使得在较高层次上的精神的需求与实现成为可能,从而也为美育理论提供了更为深远的前景与迫切的现实问题。这在中国美育思想史的前两期都是不具备的。除物质基础之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决定了美育的公共性与全民性,审美生活成为每个人的正常的、内在的生活的组成部分。尤其在教育制度上,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并没有完整地建立起合乎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美育实践体系。新时期以来,在美育主体的确立、审美价值的彰显、教育目标的确定、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教法的探索等关系到美育实践的重大问题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昭示着美育思想自身的成熟。新时期以来美育理论的学术进程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美育实践过程中,对其进行呼唤、反思、构建与展望的结果。

新时期以来对美育全民性的研究集中体现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审美平等发展思想的研究,而且逐渐成为美学界、哲学界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如蒋孔阳、蒋冰海、叶朗、曾繁仁、杜卫等都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作为基本指导思想。蒋冰海则认为:“人只有通过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才能成为共产主义新人,也只有共产主义的实现,人才能实现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这实际上也揭示了美与审美教育的发展规律。共产主义为什么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就在于它消灭了一切不合理的制度,建立在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础之上,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天地。”叶朗说:“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杜卫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论述美学和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时,常常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观出发的。这些都为现代美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这样的思想与陈述是极精辟的。

曾繁仁认为,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手段。他说:“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论是针对着旧的剥削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况的。”可见,充分发达的审美力是社会主义新人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蒋孔阳则把社会主义社会中全民的审美发展的迫切性与闲暇时间联系起来。他说:“闲暇时间和闲暇文化正是美感教育发挥作用的地方和对象。闲暇时间愈多,说明美感教育也愈来愈重要。”针对审美教育史上存在的禁欲主义,蒋孔阳认为:“凡是历史上倒退或停滞的时期,都不重视或者反对审美教育;欧洲中世纪和我国十年动乱时期,都是突出的例子。与此相反,一切进步的或者思想解放的时代,无不大声疾呼地提倡审美教育;欧洲的启蒙运动,我国的五四运动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今天,都是显著的例子。”这种概括是极为精炼与准确的。

总的来看,在教育学界、哲学界以及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所做研究的共同努力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审美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以及美育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并且成为教育界、文化界乃至于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制度性常识与惯谈。这正是美育活动全民性命题在70年美育思想中所取得的坚实成果。

美育理论的话语自主

共和国70年美育理论的话语自主既是一个体系性的整体推进,又突出地体现在对美育本质论与美育功能论的深入探究。美育本质论是构成美育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因为美育理论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美育活动自身的价值以及与其他价值之间的差异问题。而美育活动的价值本身就是美育的功能。

在“十七年”美育思想史中,尤其是在“十七年”的前大半段,苏联的美育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且最为直接影响主要是在教育领域发生的,尤为明显的体现是在教育理论领域,最为显著的成果之一便是“美育”作为一个成熟的术语在我国教育学或教育理论中频繁而大量地出现。苏联教育学理论中的美育思想对我国“十七年”教育界的影响,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凯洛夫与马卡连柯,而作为教育学教材对我国的影响则以凯洛夫的《教育学》为最。凯洛夫的美育思想虽然带有“左倾”政治的色彩,但是他在教育学体系之中,还是把美育与其他诸育相并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把美育完全当作政治与阶级斗争的傀儡与工具,对美育本质特性的把握还是基本合理的。在这一时期出版的我国教育学教材,如北京师范大学版《教育学讲义》(年)与《教育学讲义初稿》(年)等,都基本沿用了苏联教育学教材中的美育观点。

初步的话语自觉出现于年的“《文汇报》美育大讨论”。这次美育大讨论是在“十七年”之中最为学术化、专业化的学术活动,其取得的成就也是较大的。陈科美认为,美育的独特价值取决于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他认为美育可以通过形象性发挥感染力强、印象深刻的教育作用;从美育的感情化而言,“美育可以通过情感所形成的审美观点、爱美兴趣和评价美的能力,其作用的发挥,不但有其独特的目标和手段,更有其独特的方法”。这样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李清悚则认为,美育的特有的任务在于“美育不仅能影响人们的智能,更特别能影响学生的情感,影响发展着人的所有方面,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观点”。赵祥麟认为,美育应是教育方针之中不可或缺的、与德智体三育相并列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他说:“美育由于主要是通过艺术的形象来进行教育,就显示了它的为其他各育所不能代替的特殊的功能。今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日益繁荣,美育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虽然在表述中还带有明显的认识论美学的色彩,但是在整体上,他还是指出了审美价值与科学、道德的不同。

在“美学大讨论”或者美学界的视野中,较少出现“美育”这一术语,更多的出现的是“艺术教育”或者文学艺术的“教育意义”等。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突出的优点是:除了引用来自苏联的,大多与战争、英雄相关的文学作品之外,更多地引用了来自中国文学史,特别是来自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作品与现象作为正面的、积极的案例进行运用,显示出强烈的学术话语自主倾向。

总体而言,新时期以来的美育本质论是从克服与反思狭隘的美育工具论思想开始的,尤其是从对苏联美育理论影响的反思开始的,这也是新时期美育思想史的真正开始。在随后展开的美育本质论研究中,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学术自信与繁荣状态。

新时期伊始,教育学界往往侧重对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美育进行研究,对美育对象的构成、美育教材的编撰、美育的教法等操作层面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民性话语自主与学科自觉共和国70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