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张洪涛效率提升依然还是那点事儿
TUhjnbcbe - 2021/6/12 12:19: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

张洪涛

微动力管理咨询创始人,首席专家

效率提升是企业永恒的主题,重读三谷宏治先生的中有关近代管理学的三个源头部分,突然感到年前大师们所做的探索实践之光仍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几点感受分享给大家)

01

似曾相识的场景

多年前的工厂中到处充斥着怠工、不信任和恐惧,那时的工资体系是单纯的多劳多得制。本来应该是干得越多得到的也越多,但是一旦工资过高时,管理人员会擅自调整工资水平,这样一来到手的工资就没有什么变化。于是怠工行为开始蔓延,以至于努力工作的人反而成了罪人。

这个场景与现在的许多工厂仍有相似的地方,计件工资的核心是工价,但工价无论怎么定,企业仍对员工的总体收入有个预期,高了我就调工价,所以员工许多时候处在不能干得太多、太快的状态;同时,员工对于每月工作多少时间对应的收入也有个预期,低了感到不划算,想涨工价,涨不了就只能换一家企业了。单纯希望用多劳多得(计件工资)来提升效率遇到了困难。

02

泰勒给我们的启示

泰勒决心改变上述两败俱伤的现状,为了提升生产效率,他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做了许多实验与研究。泰勒发现,每天名工人用铁锹铲起并搬运矿石或粉末,所用铁锹大小不一,搬矿石还是粉末都是自己决定,每次搬多少,多长时间休息一次,一次休息多久,这些都随意,走得快还是慢全看自己……上述这些因素一定有个最佳组合值,只是经验很难感知到。泰勒用秒表、尺子及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实践,最终抓取出了最佳作业的相关参数值,使得每天搬运量从16吨增长到了59吨,3.7倍;日平均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提升了63%;成本从10吨72美分降低到32美分;劳资双方都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这个过程给到我们的核心启示:只依靠多劳多得的刺激提升效率不是根本(如果有也只是昙花一现,不长远不持续),通过实验锁定最佳操作的条件(参数、动作、工具…)才是提升效率的核心——IE工具在企业应用的广度(IE部门与相关部门)、深度(形式还是实质)年后的今天对于许多民营制造工厂仍是个挑战,但别无安途。

“科学管理之父”—费雷德里克·泰勒

03

时代的困惑

泰勒的目标是生产效率和工资水平同时提高,但在当时许多经营者并没有遵守这一规则,他们一味地把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当成提升生产效率的工具,而不与劳动者分享由此得到的劳动成果,自然许多劳动组织声称“拒绝引入科学管理方法”。在泰勒的有生之年,没能看到这种双赢局面全面到来。

与泰勒同一时代的福特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成功之时,刚好泰勒去世,也是一种交接吧)。在福特时代,汽车还是奢侈品,平均每辆车美元,那时美国家庭年均收入是美元。年成立的福特公司通过一系列生产效率提升的动作:年,美元/辆;年,美元/辆。让T型福特车成为了普罗大众的代步工具,这都要归功于福特生产体系。但其中包含的“作业时间,作业动作的分析,作业规范标准化,分工细致化,流水作业”等的确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中提到的如出一辙。但福特伟大之处在于他特有的经营理念——“服务大众的精神”和“追求工资胜于追求利润”。从T型福特车产量最高的年开始,他把日工资提高到了5美元(翻番了),如果一个家庭的夫妻二人都在福特工作,年收入能超过美元。许多求职者聚集而来,这些从业人员又成了福特汽车的新的消费者,泰勒期待的局面出现了。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

然而“福特的环境很残酷”的声音还是出现了,以轮胎生产为例,在木质的轮胎框架中嵌入铁轮的工作需要两个人完成,一个人负责对齐,另一个人用机床将二者压为一体,每个轮胎耗时4秒,每天工作8小时就要重复做次,而且整天只干这一件事,这样一来,新入职的工人很快就会离职而去。卓别林在《摩登时代》(年)中所扮演的主人公因为连续单调的工医院,这显然不是泰勒希望看到的,在《科学原理》最开始的部分,他表达了这样的意愿:“管理的目的是使劳资双方的利益最大化”,最大化并非只指工资水平,更是指“能够从事以其天赋所能从事的最高级别的工作”。

电影《摩登时代》片段

04

人并不是为面包而生的

不断去探索未知是人的本性。42岁移居美国的梅奥在~年接到费城一家纺纱工厂进行题为“如何降低离职率”的研究,这家工厂管理良好,相关部门的离职率在5%~6%,但工厂员工的离职率却达到了%(每月有超过2成的员工离职)。梅奥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工作上的单调性与孤独感带来的精神疲劳,于是引入了每天4次,每次10分钟的短暂休息机制。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生产效率提高了(没找到数据),年离职率也迅速减低到了5%左右;但真正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从年开始在霍桑工厂进行研究“作业条件与生产效率”过程中,他进行了大量的面对面访谈,开始是人,后来在3年中整个工厂2万人都变成了访谈对象(多么庞大的工程,真有耐心)。最初是由研究人员按既定话题进行访谈,后来现场的管理人员也参与其中,内容也变成了非诱导性的随意谈话。面对这2万份杂谈笔记,梅奥等人陷入了窘境,找不到规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访谈的过程中,生产效率提高了。最终梅奥得出了结论:人并不只是为面包而生的(年前的研究结果,我们今天面临同样的情况)

相比经济上的考虑,人们更重视社会性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人的行动在更大程度上被感情而非理性左右。

相比官方组织,职场上的人更容易被非正式组织(小派别、小团体)影响。

相比客观劳动条件,人们的劳动热情更容易被职场上的人际关系(上司/同事)左右。

比起只会严格执行公司制度的上司,懂得适当倾听和下放权力的上司更容易提高士气与效率。

同事之间关系良好,官方、非官方的组织方向一致的职场环境更容易提高生产效率。

从此以后,企业追求提高效率的手段变得更加丰富深远。年前的实验结果,对我们今天企业的指导意义仍然是巨大的,因为我们正处在从“经济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经济杠杆”的作用不能作为唯一的管理手段,对员工的尊重、理解、关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帮助下属解决其遇到的困难,协同团队整体的文化导向,发挥调动员工的智慧,这些一样都不能少。掌握好劳逸结合的度,让员工痛并快乐着,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同一性,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平衡。

“人际关系学大师”—乔治·梅奥

05

效率提升的广角与视野

有一类天才,他们太过耀眼,离着近反而无视其存在,后世的人们才能感受到他们的灿烂。其中代表之一,就是法国实业家法约尔。他将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转变为一家优良企业,年过半百后,将自己丰富的经营经验总结在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这本书中,但在欧美管理界没产生什么影响,直到年英文版出版时,人们才真正感受到他的睿智与震撼。虽然法约尔终身只经历了一家企业,但他所总结的理论具有普遍性(不因行业改变)和不变性(不因时代改变)。他将企业经营活动分类为6种:商业活动(销售与采购),技术活动(开发与生产),经营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保障活动(HR与总务),财务活动与会计活动,这些正是迈克尔·波特68年后提倡的价值链(可以简单理解为从接单到交货并回款的全过程)。如果说泰勒所关心的主要是生产现场的效率,而法约尔的视野是企业经营的全流程,并在梅奥提出人际关系理论之前,就已经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系管理的重要性,提出“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多一份善意的理解才能真正的掌握企业”。

“现代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

总结

1.泰勒的科学管理法:  作业时间与动作分析会令效率提升,在自动化、智能化遍地的今天,IE的核心内容不但没过时,反而是做好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

2.梅奥的人际关系论:  良好的工作关系及信赖感会令效率提升,但这恰恰是当下管理遇到的挑战,管理者对新时代的员工诉求如何调整原有的管理习惯与风格是重点。

3.法约尔的经营流程论:  管理者对经营流程的执行与优化会令效率提升,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对经营流程优化的可能性被无限放大了。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向前辈致敬的最好方式是一路践行、永不停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洪涛效率提升依然还是那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