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报酬只是第二位的。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其士气就会越高,从而产生效率就越高。
人际关系学说介绍:
人际关系学说是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则,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
从外部上看主要是:劳工运动和民主思潮的蓬勃发展,以及新兴社会科学的产生,要求必须从新的、更实际的角度来看待学校管理问题;美国学校都市化趋势的加强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促使社区进一步地干预教育方面的事务,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种新的能力来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内部上看主要是:尤其年之后,随着学校组织规模的扩大和日益复杂化、专门化,以及教师的严重匮缺,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依靠教师;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入学学生特点的不断变化: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发展人际关系技能。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人是“社会人”,企业管理应注意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调动人的积极性。
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人的工作态度和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企业组织内部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们对职工的行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
人际关系学说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雨果-孟斯特伯格,德国人,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乔治-埃尔顿-梅约,美国人。
人际关系学说的结论是:
局限性: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过多的强调感情的作用,似乎职工的行动主要由感情和关系支配③过分的否定经济报酬,工作条件,外部监督,作业标准的影响。
人际关系学说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影响:
它促使研究人员以新的眼光去分析学校系统的特殊性,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学校管理方法。教育组织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目标的模糊性,也就说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明确而具体的,而是时常随着社会的要求,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调整、变化,因而教育管理者不能用机械不变的眼光去看待教育问题。技术的复杂性,教育的技术问题要远远多于人们所普遍认识到的,有许多技术人们还不理解,而且人们也不能确定用哪―种技术去影响学生可以收到最佳的效果。人员的流动性,进入到学校中的人员是流动的。每年有老生要毕业,有新生要入学,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也经常调动。教育系统的特殊性使管理人员意识到,不能按机械独断的科学管理理论去管理,而要更多地通过人际关系的调整,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