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75.html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基,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国家治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对中国治理传统的把握、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分析以及对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总结,本文提出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十大基本原理。这十大基本原理是:区域化党建与党建引领、家国关联、民主协商、良性互动、网格化与网络化、关联物权、三治融合与以法入礼、社会联动、情感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与社会治理共同体。这十大基本原理可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创新以及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新时代;社会治理;基本原理
作者简介
刘建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制度、政治思潮、社会治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上论断勾勒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基本框架、基本体系,廓清了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政治定位、推进路径、愿景目标与价值关怀。以此为指导,我们基于理论解析和实践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十大基本原理。
这十大基本原理的提出,得益于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逻辑推演和实践研判。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一经典原理是我们把握一个社会在特定时期的主要矛盾与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相互关系的理论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直接导致了新时代的中国发展必须要解决美好生活需要与阶层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内在张力问题。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毫无疑问,这一宏大判断以及未来的战略转向必然会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也是本文提出的十大基本原理的总体指导方针。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必然会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展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魅力和治国精神;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必然是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展示出化解新型社会矛盾、激发更大社会能量、创造更大发展潜能的智慧。
一、区域化党建与党建引领
伴随着市场化带动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治理最为重要的经验就是依靠区域化党建重新串联起不断涌现的各种社会主体,重新覆盖和填补新生的社会空间。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党建主要是通过纵向党建(组织体系的建设)和单位党建体现出来的话,那么,区域化党建则体现出了横向党建和网络化党建的特点,即在横向扩展的社会空间中重新缔造引领社会治理的核心,重新塑造在横向上联结不同主体和组织的整合者和联结者。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沿着横向逐渐扩展的重要体现。如果说纵向党建将不同层级的组织整合在一起,那么,横向党建则是将一定地域空间、甚至不同系统中的组织整合在一起。区域化党建以及跨系统、跨地域的融合党建,有效抑制了市场等多种力量与社会治理的“脱嵌”,防止了社会的撕裂和分化。
横向党建的成功得益于中国独有的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模式。这就是中国社会治理的政治生命线:党建引领。政党与社会是相互形塑的,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p>
第一是价值要素。政党基于主张、思想、策略提炼而成的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全社会所接受,通过政党来为社会注入灵魂和理想并诉诸实践,并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具有推动作用,就是政党的价值动力。社会并不是一个自然体,政党对社会的引领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同儒家价值观对传统中国的引领、资本主义价值观对市民社会的引领一样,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社会注入的灵魂与关怀,塑造了中国社会特有的精神气质。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指出,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为社会治理注入了价值动力。
第二是制度要素。政党对社会的引领还必须依靠制度力量形成对社会的总体调控,政党不仅居于权力之家,也是居于制度框架之中的。现代国家治理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才能抵御各种风险;而缺乏制度建构能力的政党,是无法完成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的。政党作为整合者、联结者、枢纽者,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为中心是党进行社会治理的强大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的,“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中,如同恩格斯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和人的利益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一致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第三是组织要素。政党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发动机,它为国家机器注入政治能量。政党借助强有力的组织化机制达到驾驭社会、引领社会和塑造社会的目的。政党组织化程度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成熟程度是成正比的。完全依靠个体和传统力量的政党是无法完成新型政治秩序构建的。高制度化、高组织化的政党是中国社会治理和社区治理必不可少的政治力量。政党组织力的强弱是影响社会治理的决定性变量。
第四是行动要素。政党对社会的引领,其终极形态是通过社会成员的积极行为体现出来的。推进社会治理,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如果政党认同的价值和追求的目标不能通过党员和社会成员的积极行为体现出来,那么政党对社会的引领就会悬浮在空中而难以落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我们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