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本管理的ldquo三重境界rdq [复制链接]

1#

中国管理会计体系研究中心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主办,上海视野经济研究所协办,依托会计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财政部)而成立。

研究中心的目标是以管理会计科研为基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战略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建言、社会服务和公共外交功能,推动理论与实务更好衔接,全面提升科研创新动力和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在当前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陡增的VUC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商业环境下,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成本管理实践进行“过程控制和观念进行总结”。本文试图将企业成本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历史进程总结为三种境界,以反映成本管理的发展随着管理变革和技术创新从成本源流到商业模式创新、从简单到复杂、从内部到外部、从单个企业延伸至上下游企业直至跨行业及无边界状态的巨大变革,及其带给人们的思考与启示。

一、成本管理第一重境界:企业内部成本源流管理

成本管理理论自19世纪2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主要聚焦于对企业内部成本生成的源流进行管理和设计。

(一)成本源流管理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客户需求是“同欲化主导”,产品标准化品种单一并大批量生产、供不应求,属于卖方市场。在这一阶段,企业的成本管理思想主要是以生产者为中心追求利润的“规模经济”时代,对企业内部成本生成的源流进行管理或设计,成本发生的源流包括时间源流、空间源流和业务源流。从时间上看,成本管理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成本管理;从空间上看,成本管理组织由集团、分子公司、部门及各附属单位和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等全员构成,实行全员成本管理;从业务源流看,它的控制领域不局限于生产作业领域,而是涉及营销、技术经营活动的全部领域。成本管理主要通过设计企业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价值工程、责任成本等工具或方法对生产成本、期间费用、资产的耗费(如坏账准备、折旧、摊销、跌价准备等)或债务违约成本与法律纠纷可能产生的成本等进行管理。

(二)成本管理方法变革

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技术、管理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革,成本管理方法不断涌现。年美国管理学家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以计件工资和标准化工作原理来控制工人生产效率”的思想,随后“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技术方法应运而生。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价值工程”概念,要求企业在新产品设计或者产品改造时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考虑产品的成本,尽量采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以及通用件、标准件等,实现功能与成本的“匹配”,尽量以最少的单位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品功能。

年美国会计学家希格斯首次提出“责任成本”概念,将成本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各级责任单位的责任成本,通过责任成本核算使成本控制更加有效。年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理论”,并最终形成目标成本管理理论体系,以客户为导向,根据客户愿意接受的价格确定产品售价和目标利润,倒算生产成本,用目标成本控制产品设计,实现对成本的事前控制。

20世纪60年代,企业对质量管理日益重视,通用电气公司提出“质量成本”概念,在生产过程中开展质量成本计划和分析,以提高经济效益。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推广,使企业从追求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大批量生产转变为对顾客多样化需要作出迅速反应的“弹性制造系统”,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电脑辅助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成本管理能够深入到作业水平,尽可能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作业效率,作业成本管理法(ABC)由此而产生。

我国对这些方法的应用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的邯郸钢铁厂。邯钢经验可概括为“市场、核算、成本、否决”,其核心是目标成本的应用,制定目标成本分解至责任人并严格执行,实施全员成本管理,目标是刚性的,执行不迁就、不照顾、不讲客观原因。这是典型的对企业内部成本生成的源流进行管理,在当时环境下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三)简要评论

有学者认为“成本管理是管理艺术的结晶”。在此阶段,成本管理从事后核算逐渐转向事中的成本控制和事前的成本设计,管理水平提高的推动力主要是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消费市场的变化,但成本管理的核心仍然是针对成本生成的源流进行管理。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生产与经营中发生的成本与费用,其空间范围主要还是在个体单位内部,对于外部或宏观的成本管理则较少触及,此阶段作为当今成本管理升级的基础,其中很多成本管理方法仍然行之有效。

二、成本管理第二重境界:价值链成本管理

(一)战略成本管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顾客导向、现代制造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微利时代到来,传统成本管理无法提供价值活动的成本信息,成本信息扭曲度较大,无法承载企业竞争的需要。企业要拥有并继续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必须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思考成本管理的含义,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将成本提升到战略高度,提出价值链及多成本驱动因素的概念;西蒙()强调了学习曲线与长期成本性态在衡量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库珀()提出企业的成本分析要与竞争力相结合的思想,但这些研究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20世纪90年代后,战略成本管理逐渐摆脱经验研究的束缚,形成了罗宾·库珀、桑克及克兰菲尔德三大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其中桑克模式是目前发展最为完善、认可度最高、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桑克指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来源于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三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方法都是基于战略管理而产生的。

战略成本管理是着眼于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以服务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成本控制方法、体系的管理与设计。战略成本管理拓宽了成本管理的“空间”,从成本管理对象上看,传统成本管理多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低位成本(即有形成本和显性成本,如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等)管理,而战略成本管理更注重企业外部的高位成本(无形成本与隐性成本)管理,包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时间成本、区位成本(位置成本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制度成本、文化成本等,这类成本不易被计量,但对总成本决定作用大,大约占60%~70%;从成本管理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