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亿研享低代码开发 [复制链接]

1#

摘要

面对数字化转型下的业务需求增长与研发资源紧缺的矛盾,低代码开发的普及将掀起一场研发领域的生产力革命,助力数字化发展的又一次高潮。低代码开发模式虽具有良好的前景,但是正确的认知对产品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研发中心分析当前的形势,畅想并规划了公司低代码开发的建设路径,下一步将在工具连接整合、场景兼容、差异化创新和运营模式建设方面,着力提升低代码开发工具质量和服务能力,助力公司业务发展。本文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01

为什么低代码开发行情如此火爆

矛盾的出现

随着企业数字化进程日益加速,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当前信息化服务商总体上面临着客户不断增长的个性化数字化建设需求与支撑厂商研发人才短缺及投入成本高昂之间的矛盾。常见的解决方式有内部人才培养、外部人才引入、建设外包等方式,虽能不同程度缓解问题,但也都存在较显著的弊端和不足。比如在组织内部培养新人,周期较长、效果不确定性高;向外部引进高水平研发人才,面临当前市场上此类人员相对短缺且成本也高;外包出去的做法,存在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的风险。

低代码开发的本质是一场研发领域的生产力革命

回看历史,20世纪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掀起了人类工作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在泰勒之前,人类的精密制造只能依赖于能工巧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且人数不多),泰勒通过将复杂的工艺解构为简单的零部件后再组装的方式,使得即便苏格拉底或者鲁班再世恐怕也未必能造出来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现在连普通的农民工都可以大批量制造出来。“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爆炸式提高,远超其他国家。

去年以来,低代码开发火爆互联网,那么什么是低代码开发?其实,低代码开发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指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者通过图形化配置、少量参数配置、内置隐含逻辑规则等方式,输出能够完全描述业务模型且能够兼容代码编写的数据,并以此根据业务或产品形态,完成应用的构建与渲染。表面上看是提供了一种工具,本质上是一种研发领域的生产力革命。它的出现,为上述矛盾提供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低代码开发作为业务与研发间的变速齿轮,将研发能力逐步固化,协调前端多变需求与后端稳态研发能力之间的供需矛盾,不仅可以减少对高技术水平的依赖,也可以成倍缩短应用的开发时间。根据Frevvo的数据显示,低代码开发可以将数字化转型的速度提高69%。低代码改变了传统研发模式,促进研发人员的精力聚焦,释放创新红利,也帮助业务设计人员甚至是一些业务专家,卸下自主探索的“技术镣铐”,充分调动业务价值创造水平。

02

低代码开发是否会成功

低代码开发在程序开发领域也已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了。早在年,国外的早期低代码开发平台Salesforce就已经创立了,国内的低代码开发平台起步也在年创立,其中最知名的,就是OutSystems。但是一直以来低代码开发的实际发展都没有太成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方面,一是早期研发资源与信息化需求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且信息化阶段主要是初步实现业务线上化,相对简单矛盾不突出;二是早期应用主要是单体方式为主,应用元素高度耦合,导致配置化开发方式体验差、效果不佳。当前数字化时代,对应用体验和效率的支撑要求越来越高,微服务微应用架构的普及、云端化的日益发展、AI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低代码的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说“判断信息产业的技术是否是未来趋势,看两个指标:一是,单位能耗处理的信息量是否在提升;二是,单位能耗存储的信息量是否在增加。”低代码开发是业务信息和组织研发知识的显性产品化,有效降低人工能量消耗,必将成为企业数字化的重要支撑方式。

03

低代码开发的几个关键认知

“做开发,真的一定需要写代码吗?这次真的轮到程序员革自己的命了!”业内很多人都这样感叹。年见证了低代码/零代码市场的首次爆发,种种迹象似乎在提醒着我们,一个新的“风口”正在形成。当前对于低代码我们应该有以下几点认知。

低代码不是零代码

低代码之所以叫低代码,就表明不是零代码。零代码看起来很好,但是其实灵活度是很低的。而各式各样的客户需求是我们不得不响应的,因此辅以一定的代码开发就很有必要。股神巴菲特曾提出过「能力圈」模型,他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够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对低代码开发来说,不能指望也不应该指望其“包治百病”。低代码配置化开发的特点注定了它适合的是那些系统形态已知、业务逻辑未知的应用,比如企业业务应用、分析应用场景等。对于形态未知的应用,应该不在低代码的实现边界内。

低代码应用是个过程

低代码建设是一个不断成长迭代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通过依托「最小可行化产品」(MVP)理念先行开发,实现了核心功能建设,比如前端拖拽化配置、常见页面元素组件和组合模板设计,后端数据源管理、服务配置管理等,然后将其投入到实战中,逐步完善和迭代,扩大能力圈才是高效的建设路径。另一方面,低代码的应用也是一个“认知+能力”的升级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系统开发不仅是看起来组件的拖拖拽拽,也是抽象能力、系统分析、数据设计等能力综合运用的结果。因此,这也要求业务设计人员在使用过程要逐步学习提升,做到能力与工具的匹配发展。

聚焦高频与兼容长尾

经分析应用建设需求拆解开来看,符合“二八原则”,即存在大量简单的、适合低代码开发的高频场景,也有部分复杂的、无法完全通过配置化开发的长尾场景。低代码应该重点优先聚焦在高频场景上,实现配置开发效率高、体验好、效果佳。针对长尾场景,也不能不解决,比如一个页面存在地图交互组件,地图组件是较难通过配置化实现,就要考虑建立兼容此场景的定制开发模式,让工具更加灵活,实现长尾场景的覆盖。

产品与运营,一个都不能少

产品是什么?产品是媒介,它将企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打包成成果,供外部使用交换价值。产品需要让外部使用,解决问题,才能产生价值。因此产品的推广落地需要配套服务的支撑。要做好产品服务也就是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