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儒佛道与管理的结合 [复制链接]

1#
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xwdt/220226/10349331.html

这是中国企业家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企业一直都是照搬了西方的管理方法和理念,所以经常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企业的痛点所在。

我们中华民族灿烂而深邃的文化里,其实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只要能结合现代的管理方法,管理和建设好中国式的企业是完全可以的,甚至是中国企业提高管理文化的首选途径

儒道佛三大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因为历代帝王都是以孔圣人的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以及影响民众,故儒家一家独大。而道家及佛教虽只能退居其次,依然在民间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三种思想一直源远流长,却很少有人能将其精髓运用于企业管理,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浪费。

先从儒家讲起,孔圣人的儒家哲学在现代公司和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中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随便在儒家浩瀚文化中拮其一粟,便可略见一斑。

儒家以人性论为哲学基础,主张以性善论为主的性多元论,这种人性思想符合现代管理学的人性假说。儒家的人性准绳以孟子“性善”论为主,又有荀子“性恶”论,还有董仲舒的“性三品”等性有差等说,辅之以宋儒的天命、气质之性说和习气可塑的理论,说明在人性本体的哲学问题上,儒家与西方管理学的人性假说相一致。

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范蠡,春秋时期就提出“择人”和“不责于人”的用人原则调经济人才的作用。

在古代的晋商那里,就创造出“经理制”,发挥管理人才的作用。有些论者述:“要说‘用人不疑’和‘知人善任’,晋商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在企业经营中,儒商注重发挥人的第一因素的作用,并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把“得人心”作为发挥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前提,因而千方百计地照顾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使职工心甘情愿在为企业出力。

儒商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而对人的管理要以“得人心”为基础。

美国大企业家,全美食品同业公会主席法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使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停留在一定的地方,你也能用钱在一天或一个小时内,买到别人一定的肌肉动作,然而,你却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买到主动、买到忠诚,也不能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奉献。”

不得不说,法兰西斯的话的确与儒家的“得人心者得天下”有相似之处。

儒家以人性善和人性多元的人性思想作为管理的哲学基础,以尊重人,相信人,发挥雇员的内在积极性,以“礼制”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

在现代,企业管理仍然应该实行礼法兼用,以礼为主的管理方式,在相信和依靠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劳动纪律,特别是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

通过儒家哲学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企业文化建设只能包含而不应取代科学管理,逐步走向管理民主化,决策科学化,财务公开化,行为合理化。

儒家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极其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

再来谈谈佛教,佛学的精义之一是明因识果,这个如同我们的安全管理一样,应知道这个危险源会造成什么样的事故后果,为了不发生这个后果,应去做怎样的预防和控制。事故后果的发生是因为“因”,这个“因”不是运气不好,而是我们安全管理上的缺陷遭成的。当我们掌握了事故的因果关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佛家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可理解为,一个高明的安全管理者会害怕出现事故隐患,而害怕的原因是因为他知道这个隐患会导致一个事故后果,故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作业人员往往害怕自己会受到伤害、害怕出现事故后果,但是不会对正在不安全作业的行为在意或者感到害怕,因为他们不明白受到伤害的后果正是由于不安全作业的“因”导致的。

所以,管理者要让员二深入地理解海因里希安全法则与墨菲定律,懂得安全上的因果,他们就会知道把事故要消灭在早期阶段。

《心经》上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当没有任何牵挂与障碍的缘故,心里便没有了任何恐怖,也不会感觉害怕了。

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葛麦斯驾车43载,不仅从未发生过交通事故,甚至连一次违章纪录都没有,因此在他退休前,交通部决定颁发一枚“优秀模范驾驶奖章”给他。颁奖当天,记者问葛麦斯:“要如何才能做到像你这样平安驾车呢?”葛麦斯回答道:“其实开车时,我都有家人陪着!不过乘客看不到我的家人,因为他们都在我的心里。”

记者不解,葛麦斯笑着说:“想想你的妻子正等着你吃晚餐;你还要陪孩子上学;年迈的父母正是需要你照顾的时候……你就会小心驾驶。”

原来,葛麦斯的秘诀,就是时时刻刻把对家人的爱放在心中。隐去管理者的身影,让亲人取而代之,去唤醒操作者的安全意识,这就是著名的“葛麦斯安全法则”。

把家人放在心里,就象佛教徒把佛祖放在心里一样,时时供奉,时时温暖。

再比如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天底下没有哪个人的凝聚力能超过观音菩萨!我曾经读过一本书,书中说:“撑起半个亚洲人信仰的,是观音菩萨!”

不仅仅是中国人,可以说半个亚洲都靠观音菩萨撑着的,联合国秘书长可能都没这能耐。所以,佛教的慈悲精神在管理中具有着无上的凝聚力。

那么慈悲精神如何落实呢?“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就是说管理要有感情。

千万不要把被管理的人当成机器。员工不是机器,人人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情感世界。

在管理的过程中,多融入一些人性化的东西。当员工不是把老板当成老板,而是当成依靠,让他们获得了归宿感。这种心灵的关怀和交流,是至关重要的,这正是佛教中慈悲的力量。

再来讲道家思想,具有中国最淳朴的辩证思想,如阴阳、八卦等,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相生相克,有对立之处,又有融合之处,这在道家阴阳鱼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至。

中国人始终对于辩证法的认识和运用都是比较深刻,因此中国人看问题通常会比较全面。而为了防止人们受到情绪的控制丧失理性的判断,所以道家教导人们要“致虚极,守静笃”,这样人们才能保持好的心态。

道家追求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避免争斗,老子也曾说“夫之不争,则天下莫与之争”。这看似与现代企业管理大相径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就是要竞争,争品牌,争利润,争市场。但是一个企业过于强调争,可能会发展的很快,但是也蕴含着极大的危险。

因为过于强调争,就容易走极端,过于强调争会容易让企业管理者丧失理性的判断,容易形成铤而走险的习惯,反而不如一些中小型企业活的长久。

所以企业在市场经济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忘记“和”。企业内部要和谐,才能协调运作,保持团结。尤其是企业领导,更需要有“和”的精神,要把功劳让给员工,员工才会忠诚于自己,才能更努力工作。

企业还要学会与自然保持和谐,不能做出有损生态环境的事情;要与社会保持和谐,不能做出有损社会大众的事情;还要尽量与同行保持和谐,尽量能化争为和,共同发展,否则即使赢了,也可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正所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曾对孔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水能润泽天下,却不争名夺利,而且甘愿处于低洼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因此企业管理者也应该有这样的精深,做企业是为了帮助社会,造福社会,而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这样的企业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

“无为之治”更是道家在管理方面的精髓所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必先有为而后无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不乱为。

我们把“无为”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上,就要求管理者的行为要顺应规律,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不随易变更;把权力放给下属,下属在制度框架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企业管理者就可以做到“无为”,企业就可以做到“无不为”,这也是对道家来说才是真正的目标。

总之,儒释佛道,皆归自然。顺应人性,顺应自然的规律和法则,是管理的无上心法,也是中国企业管理文化所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