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作者:李善友
书籍内容:
一、引言部分:
关于知识边界:任何一个逻辑自洽的体系必然是不完全的
#哥德尔第一定律#——任何一个体系必定是内部和外部自洽的才能够有效运行,但任何一个逻辑自洽的体系,底下一定有个大漏洞,过了这个边界,这套体系一定失效。
哥白尼发现托勒密理论的逻辑漏洞,提出日心说,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学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工业革命到来 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并解释了牛顿定律无法解释的现象,发现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是量子力学而非牛顿力学
#如何探索边界#—边界之内是知识,边界之外是见识;打补丁是知识,换操作系统是见识
#两种探索工商管理的边界的办法#
寻找时代的异端,如特斯拉、小米、苹果等公司 努力验证这个时代的生存结构和思维模式;必须把具体事务放在总背景结构中去处理。
#本书的两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大公司的窘境
第二个主题是工商管理时代的窘境
全书通过5个部分来阐述这两个主题
颠覆式创新 小公司如何战胜大公司 利润最大化的窘境 科学管理的窘境 更换操作系统
第一部分:颠覆式创新
任何一个价值网都存在失效的边界
颠覆式创新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
#案例—计算机发展进程#
IBM称霸的大型计算机年代,攫取行业90%的利润,任何向其正面发起挑战的公司,无一成功。IBM体系失效的边境-小型计算机,DEC公司发明小型计算机,主要销售给公司里的工程部(大型计算机主要销售给科研机构),在计算机行业衰退的时候,DEC依旧在高速发展IBM有能力做小型计算机,有技术也有资源,但是却没有决心去做!!这是大公司的逻辑边界,也是黑洞。历史的相似性:小型电脑不敌台式pc,台式pc不敌便携电脑,便携电脑不敌手持设备。
两个历史现象与其对应的两种逻辑
在某一竞争环境下,领先的企业总能保持长盛不衰,无人能敌 在某种逻辑体系内,领先企业总是能赢;在另一个竞争环境下,领先的企业总是输给新兴企业 在特定逻辑体系之外,新兴企业的机会更大;
关于价值网(《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所提出的概念)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企业价值网之间的竞争
就算所有的事情都做对了,也有可能会面临失败,有时导致失败的恰恰是完美无瑕的管理
#个人体悟#
因为世间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瑕的管理,时代是在进步的,需求是在变动的,而完美的潜台词就是“永恒”即不变。所以完美终将面临失败
大公司的黑洞:破坏性创新
两个问题
什么环境下,领先企业总能长盛不衰? 什么环境下,领先企业总是输给新兴企业? 在持续性技术竞争的环境中,领先企业无人能敌 在破坏性竞争的环境中,领先企业总是落败
持续性技术的两个特征
持续性的改善原有的产品性能 技术进步的速度一定会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并一定会超过市场的需求
因为第二个特征,企业所提供的功能一定会超过客户的实际需求,并最终失去意义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
一方面降低原有的性能指标,一方面进入新的性能改善曲线 通常更方面,更简单,更便宜破坏性创新通常不在原有的主要竞争对手对于重要的产品性能上进行竞争,而是进入新的一个性能改善曲线,这个曲线通常更加便宜,更方便,更简单,更小或更可控突破性技术也是持续性技术范畴。颠覆式创新的秘密是“技术加速进步”
#案例#
硬盘行业的案例硬盘行业20年间,发生了次持续性创新,仅有5次破坏性创新,而这五次破坏性创新全是由小公司所主导。14英寸硬盘技术,以每年22%的技术进步满足了大型计算机每年15%的对容量的需求提高;8英寸硬盘刚现世的时候并不能满足大型计算机对于容量的需求,但是却能满足小型计算机对于体积的需求,并通过持续创新不断的提升容量的进步以满足大型计算机的需求,从而干掉了14英寸硬盘;5.25英寸硬盘的两次黄金发展期,第一次满足台式机的需求,第二次满足小型计算机的需求,并逐渐淘汰8英寸硬盘;3.5英寸用着近乎一样的方法,满足便携式计算机的需求,并逐渐满足台式机的需求,淘汰了5.25英寸硬盘
颠覆式创新不是对是持续性创新的否定,而是对其的超越;
颠覆式创新之后必然是持续性创新;
作者认为:颠覆式创新的“一”是技术。硬盘案例的现象本质原因是由“技术的加速进步”导致的
逻辑中有一个原则叫做“简一律”,也叫思维致简原则,找到最终的“一”,用最底层的“一”来证明现象
#相关书籍推荐#
《奇点临近》中的两个观点
书中有一个理论叫“奇点”,说年计算机的智能将超越人类的智能 加速,当技术出现的时候,通常不会进步的很快,但是达到了一个拐点的时候,他就会呈现指数级别进步。
#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递减#
一味的追求技术进步,一旦达到某项性能超过了消费者所需要的性能水平,它便不再构成吸引力。技术水平也就不再是卖点,消费者选择产品的标准也将会转移到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其他属性上。 当技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时候,我们可以转换一下思维,从技术进步到产品功能进步。‘
#个人体悟#
破坏性创新的机会在于满足低端市场(最广阔的市场),并发掘这一部分市场的潜力。开始于低端,但是不能止步于低端。
大公司能否回到低端?
在增长压力的驱动下,理性的管理者很少能找到充分的理由进入到规模小、需求不明确,而且利润更低的低端市场。公司“合理的”决策总是:凝聚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产品性能、冲击高端市场,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率。
小公司要怎么做才能颠覆大公司?
产品至简+成本至简
价值网的两大特征
特定的产品属性特定的成本结构
产品至简,从麻烦到方便,从复杂到简洁
#案例#
索尼的集大成之作SonyClie(可以听歌、上网、录像等)败给了功能单一的iPod,并于年停产。
成本至简——从贵到便宜,从收费到免费
#案例#
小米,中间成本趋零,毛利率趋零,如何实现盈利?通过模式创新,实现降维化生存,让自己实现在毛利率趋零的情况下实现营收,然后转而去攻击依靠毛利率生存的企业。想要毛利率为零,必须拥有二次打击的能力,要想有免费模式,必定有延伸的价值链,否则无法生存
#案例#
亚马逊在调研中发现,Kindle用户每年平均消费美元,非Kindle用户消费为美元,两者相差美元,这种情况,亚马逊以成本价出售Kindle,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简单和便宜的力量超乎想象,因为它符合人性,贪嗔痴
第二部分:小公司如何打败大公司
从四象限逆袭: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名词说明#
第一象限:成熟市场、竞争风险第四象限:新兴市场、市场风险
#案例#
-年间的硬盘行业,67%企业进入第一象限,6%成功,收入规模33亿美元;33%进第四象限,37%成功,收入规模亿美元
破坏性创新的两种市场策略:
低端市场颠覆性策略新兴市场颠覆性策略
#案例#—小型钢厂如何打败大型钢厂?
年-年,美国小型钢厂通过承接大钢厂不愿意做的毛利率过低的业务,并获得盈利,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逐步的蚕食掉大型钢厂的利润进入低端,并不意味着永远低端,技术进步的步伐超过市场的步伐,会不断的推动着迈向高端市场
#案例#——INTEL\ADM\ARM的三国大战
在摩托罗拉制霸的年代,英特尔从低端市场起家,通过持续性技术进步,逐渐获得和摩托罗拉相抗衡的实力。英特尔和微软结成双寡头竞争联盟(微软的Windows系统只能在英特尔的x86架构上使用,两者的结合,使他们垄断了台式计算机90%的利润)。同时英特尔采用垂直整合的模式,从芯片设计、研发到制造、营销都是是自己来做,实行高研发投入策略,把收入的20%用于研发,走规模经济、高毛利率模式的道路。ADM挑战Intel——第一象限作战(仅在Intel推出反响并不好的非x86架构的安腾处理器期间超过Intel,但Intel加大研发,推出双核酷睿处理器后,重新占据80%以上的市场,至此ADM一失败告终)ARM挑战Intel——第四象限作战(arm作为微处理器行业知名企业,满足移动设备低能耗的需求,避开了和Intel在性能上的竞争,从而获得了移动设备市场),与Intel什么都自己做不同之处,在于ARM只负责架构设计,然后授权给各大半导体厂家,收取产权费或版税,为半导体厂家节省开发时间和成本,并形成一个生态链,获得更多的第三方支持,建立了近百家厂商的生态链。13年,ARM发布64位处理器进军低端服务器市场;云储存应用带来了低端服务器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而低端服务器更加看重的是能耗和存储密度,而非性能;(百度自主设计了采用ARM处理器的服务器,使运营成本下降了25%;人们发现,如果采用Intel的处理器,它一年的电费可能已经超过了购买芯片的成本)
#不对称性竞争的两个表现#
持续性技术着眼于技术,破坏性创新着眼于产品 持续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