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农业生态知识整理 [复制链接]

1#
拉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17370.html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传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以上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形态、生理、遗传等),同时又是唯一将研究对象扩大到生物体以外的科学。

3、现代生态学是以生态系统为研究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稳态和调节功能)上,通过这三大流,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员联系成为一个具有统一功能的系统。

4、农业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农业生物与环境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即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调演变、调控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随着生态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5、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6、农业生态系统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7、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组分)的种类和它们的组合方式,以及这些要素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配置和能量、物质在各要素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8、初级生产由于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和化能营养细菌能够将环境中的能量和物质首次转化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物质形态的同化过程。

9、初级生产者能够利用环境中的无机物和能量为原料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10、消费者是指直接依赖初级生产者或其他动物为食物来源的各种大型异腐生动物和杂食动物5种类型

11、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植物残体为主要营养来源的异养生物

12、次级生产:消费者和分解者形成其生物量的生产

13、次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依赖初级生产同化到有机物质中的能量和养分。

14、生态适应是指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异的现象。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15、趋同适应来自不同的生物种群的个体,长期在相同或相似的环条件下生长和生存,则形成相同的适应方式或适应环境,称为趋同适应。

16、生活型不同物种的生物趋同适应结果是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生物类群称为生活型(生活型是生物对气候条件长期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17、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区域中生存,这个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也称为栖息地

18、趋异适应来自同一生物种群的不同个体长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和生存,则形成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适应环境,称为趋异适应

19、趋异适应的结果是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生物类群,称为生态型。

20、生态位:是指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21、限制因子:当生态因子(一个或相关的几个)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布时,就成为限制因子

22、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个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个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23、种群大小(size)是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24、粗密度是指单位空间(例如单位土地面积、单位水的体积)某种的实际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25、生态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内(例如叶片、树干或者树枝上)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26、单位栖息空间是指种群实际占据的有用空间

27、出生率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28、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的出生率,也称为生理出生率。

29、实际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出生率,也称为生态出生率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30、最低死亡率也称为生理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生理寿命。

31、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32、若一个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年龄,按一定的年龄分组,统计各个年龄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称为龄级比。

33、种群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种群中的分布情况

34、性比(sexratio)是指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雄性对雌性的比率。

35、生命表是最直接地描述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是研究种群动态的有力工具。

36、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的死亡或存活过程而获得的数据来编制的生命表。

37、在种群统计学中常把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称为同生群。

38、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结构调查的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

39、综合生命表又增加了mx-各年龄组出生率。

40、存活曲线: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以各年龄的存活率lx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

41、模型是在指数式增长模型上,增加一个描述种群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修正项

42、种群平衡是指种群数量较长时间地维持在同一水平上

43、种群衰落:当种群长久地处于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或在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可出现持久的下降。

44、种群空间动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其位置变化。

45、分散利用指个体或家族占有一小块空间,通常没有同种的其它个体同时生活,多见于动物

46、集群效应:同种动物在一起生活所产生的有利作用

47、最小种群原则:个体数量低于集群的临界下限时,动物种群不能正常生活或生存

48、拥挤效应:个体数量过高会对群体产生有害影响,导致死亡率上升

49、阿利规律:当种群密度处于适度时,种群增长最快,密度太低或太高会对种群增长起限制作用。(种群密度与存活率的关系)

50、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长和繁殖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采取的行为。

51、捕食指一种生物攻击、损伤或杀死另一种生物,并以其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被食者或猎物

52、寄生是指一个物种(寄生者)靠寄生于另一物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生活

53、互利共生指两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依存,双方获利,而且达到了不能分离的程度

54、偏利共生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的共生关系

55、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56、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57、生物群落:特定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58、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种

59、建群种:群落不同的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0、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61、.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物种,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62、偶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物种,多半数量稀少,偶见种可能偶然地由人们带入或随着某种条件的改变而侵入群落中,也可能是衰退的残遗种

63、丰度:群落所包含物种数目

64、多度:各物种个体数目

65、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

66、相对密度: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67、密度比: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68、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69、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70、相对盖度: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71、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最大物种的盖度的百分比。

72、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73、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种的盖度和密度

74、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75、原生演替: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如在裸露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

76、次生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7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78、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在不同介质中传递,也可以在不同形式间转换,但在所有这些过程中能量保持恒定,既不能创生,也不会消灭。

79、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效率和能流方向定律):自然界的所有自发过程,能量的传递均有一定方向,而且任何的能量转换,其效率不可能达到%。

80、耗散结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81、食物链:生态系统成员间,通过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

82、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食性级

83、捕食食物链(又称草牧食物链):是由植物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直接消耗活有机体或其部分的食物链

84、腐生食物链(又称残渣食物链):由多种微生物构成,是以死有机体为营养源,通过腐烂、分解,将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质的食物

85、寄生食物链:以寄生的方式取食活着生物有机体。食物链成员有自大到小的趋势

86、混合食物链:构成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中,既有活食生物成员,也有腐食生物成员

87、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交错起来构成的网状结构

88、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的结构。

89、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90、生态效率:食物链各环节上能量的各种转化效率

91、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

9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生态金字塔:营养级由低到高,它们的个体数或能量的分布形成一个塔形结构,就称为生态金字塔。)

93、辅助能:生态系统中,除了太阳能以外的其它一切补加能量

94、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效率

95、农业生物的自然生产力:指农业生物自身的同化效率和积累能力(农业生物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能量、物质的积累量,形成总的生物学产量)

96、农业生物经济生产力指各种农业外生物提供经济产量的能力。

97、生产效率:单位时间和空间内,投入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价值的转化效率

98、系统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在单位时间(通常为一年),空间(通常指面积)所产出的物质、能量或价值的多少。

99、总初级生产力:植物单时间、面积内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植物总初级生产力中减去植物呼吸消耗量所剩下的数量。

、总初级生产量:一定时期内植物合成有机物质的总量,无速率的概念。

、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的剩余量。即一段时间内,以植物组织形式表现出来的干物质量。

、现存量:某一特定时刻,单位面积地段内有机体的数量。

、平均生长率(CGR):植物全生育期内平均每天单位面积的净生产量

、次级生产:指初级生产的部分产品经异养者的采食、同化,合成肉、奶蛋等动物性食品的过程。异养者包括消费者和还原者。

、次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内,各种异养者直接或间接消费绿色植物,制造或形成产品的数量

、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后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环过程

、库:物质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流:指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周转率(R):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库)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FO)或流入的量(FI)占库存总量(S)的比值

、周转期(T):指某组分的物质全部更换平均需要的时间。它是周转率的倒数。

、物质的周转率用于生物的生长称为更新率

、物质的循环效率(EC):循环物质(FC)占总输入物质(FI)的比例。

、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的过程

、工业固氮:用高温、高压和化学催化的方法,将氮转化成氨的过程

、食物链的浓缩作用(生物学放大作用):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处在高营养级的生物,其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农业面源污染: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环境污染。

、农药污染:指农药或其有害代谢物、降解物对环境和生物产生的污染

、资源是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下由人们发现的、可被利用的、有价值的物质与无形的资本、技术、才智等

、农业资源是一种特定的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有形投入和无形投入。

、农业自然资源是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以及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需要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总称

、农业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又称为社会资源)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来自人类社会的物质技术投人和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必需的社会经济条件

、公共资源是指生产者可以自由利用,但所有权不属于生产者的资源。

、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一个区域人口生存所需的土地面积。

、生态承载力定义为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生物生产的标准生产力面积。

、信息流是指自然界,以物理形态(光、电磁、声音等)、化学形态(各种化学物质)及生物形态(行为方式)出现的自然信息,以及以图像、数据、文字、语言等形式出现的人工信息,都有一个产生、传输、接收的过程。

、信息系统是承载这个信息流的系统

二、简答题

(一)生态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①近代生态学的创始阶段。

②学科分化阶段。

③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阶段。

④定量、控制和应用方向发展新阶段。

(二)中国农业生态学在生产应用上的三个特点:

①已形成以农业生产系统为核心的稳定学科体系。

②已具有明确的实践依托。

③已产生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三)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内容及任务

1、研究对象(核心):是农业生态系统。

2、基本内容:

1)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平衡规律;

2)农业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规律;

3)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环境保护;

4)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机能及提高系统生产力途径;

5)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管理;

6)农业生态工程及农业生态建设等。

3、研究任务:任务是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的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生态系统的理解/p>

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因此,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

(五)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①每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性范围,耐性范围有宽有窄。

②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国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所有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一般分布也广。

③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繁殖期通常是敏感期。

④当某个生态国子处在不适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⑤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六)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重要意义是:

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②在农业、林业、渔业等实践领域中,它是确定最大持续产量(MSY)的主要模型;

③模型中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七)种群衰落及其原因

当种群长久地处于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或在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可出现持久的下降,即种群衰落。

原因:

种群密度过低,由于难以找到配偶而使繁殖机率降低;近亲繁殖,使后代体质变弱,死亡率增加。生物栖息环境的改变,如森林砍伐,草原荒漠化,农田的大量开垦,城市化的加剧,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植物的减少和消失则是动物种群衰落和灭亡的重要原因。(八)K-选择和r-选择进化过程中主要优缺点/p>

K-选择优点:对子代有抚育和保护,使存活率高、寿命长,保证在激烈生存斗争中取胜。缺点:种群一旦遭到破坏,回到平衡的能力有限,有可能灭绝。r-选择优点:数量低时,可迅速恢复;缺点:死亡率高,种群不稳定。(九)寄生物与宿主间的相互动态:

①各种寄生物对宿主的影响是不同的,其危害程度取决于寄生物的致病力和宿主的抵抗力;

②寄生物的致病力和宿主的抵抗力随环境条件而改变;

③同一种宿主同时会被若干种寄生物所危害,同一种寄生物也危害不同宿主;

④宿主和寄生物相互关系与其他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有关。

(十)群落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②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

③具有形成群落环境的功能;

④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⑤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

⑥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

⑦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或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

(十一)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路径(energyflowpath)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①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成为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

②以植物有机物质形式储存起来的化学潜能,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驱动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功能。

③化学潜能储存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和有机物质中,或者随着产品和副产品输出,离开生态系统。

④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有机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热能,离开生态系统。

⑤自然界的风能、水力能和人为输入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形式的辅助能对以太阳辐射能为始点、以食物链为主线的能量流动过程和转化效率起到辅助作用。

(十二)能流分析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和对象的边界,即根据研究的对象确定所研究生态系统的规模和时间空间尺度及其边界。

②明确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按照统一的能流符号,绘出能流路径。

③通过实测或搜集资料,确定各组分的各种实物流量或输人输出量。

④按照各种实物的折能系数(进行实物能量测定或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将不同物质的实物流量转换为能流量。

⑤按能流量绘出能流图,并进行归纳分析,为生态系统调节和控制提供依据。

(十三)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1).选用高光效作物类型或品种,是最简捷有效的途径。

(2).根据环境条件合理配置各种农业植物,增加绿色植物覆盖面积。

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草则草,消灭裸地,绿化荒山、荒地,以期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资源,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初级生产力长久、稳定提高。

(3).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作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4).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

能量和物质投入不足是目前全世界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地区生产力不高的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应创造条件,增加投入,同时也应注意合理的投入,提高转化效率。

(十四)次级生产力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意义

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包括家畜、家禽、养鱼、养虫、蜂、蚯蚓、食用菌等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转化各种人类不能利用的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生产动物性蛋白质食品,改善人们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的功能动物粪便返田,有利于微生物分解转化为植物可再利用的营养元素,促进了物质循环,增强了生态系统功能。

4.种养结合,农牧互促,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增加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

(十五)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开发草山草坡,增加饲料饲草来源。开发草山草坡,拓宽饲料、饲草来源。

(2)调整次级生产者的种群结构,培育、改良和推广优良的畜、禽、鱼品种。

不同家畜、家禽对饲料的转化效率不同。提倡多养草食动物(牛、马、羊、兔),充分利用秸秆、草山、草坡;

(3)加强饲料管理,科学喂养,这是提高次级生产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主要方法有:协调饲料量与饲养量的关系,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及产品质量;选择最佳的饲料配方,科学喂养;混合饲料多级利用,实行混养。

(十六)库与流的关系

库:物质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流:指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①没有库,环境资源不能被吸收、固定、转化为各种产物。

②没有流,库与库之间就不能联系、沟通,生命无以维持,生态系统必将瓦解。

③一个高效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库要大,流要畅。

(十七)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扰

(1)含氮有机物的燃烧产生大量氮氧化物污染大气。

(2)过度耕垦使土壤氮素肥力(有机氮)下降。

(3)发展工业固氮,忽视或抑制生物固氮,造成氮素局部富集和氮素循环失调。

(4)城市化和集约化农牧业使人畜废弃物的自然再循环受阻。

其中,人类的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作物耕作方式以及氮肥施用而引起氮素的流失与亏损。其主要途径包括:反硝化;氨挥发;淋失;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十八)氮素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1)地下水污染。

(2)造成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

(3)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过量的氮素后,易引起各种病虫害,并影响作物的品质。

(4)作物和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和牲畜体内,进而形成亚硝酸盐,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5)破坏臭氧层。反硝化作用产生的N2O进入大气后会破坏臭氧层,会使皮肤癌的发病率大为提高,同时扰乱动植物的正常生长。

(十九)农田氮素调控的途径

(1)改进氮肥施用技术。包括分次施肥、氮肥深施、施用缓效氮肥。

(2)平衡施肥与测土施肥。

(3)硝化抑制剂的应用

(4)合理灌溉。

(5)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6)合理配合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氮肥,使之既能培肥土壤又能满足作物优质高产的氮素需求。

(二十)农业生态系统磷的循环:

①磷肥的输入

②土壤磷素侵蚀损失及淋失:磷素损失

③植物和动物吸收:磷的输出

④生物归还:磷的输入

(二十一)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硫素平衡

农业生态系统中硫的输入途径:

①土壤矿物的风化分解.

②大气的硫沉降作用.

③施用含硫肥料.

④灌溉水中含硫化合物的输入.

⑤海滨地区,海水中的硫在风和潮汐的作用下,通过空气进入土壤,也可通过地下水上升进入土壤.

农业生态系统中硫的输出途径:

①土壤硫随水土流失.

②硫的气态挥发.

③作物收获移走

(二十二)水循环的主要作用

①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②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

③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二十三)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②使地表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④塑造着地表形态。

(二十四)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

(1).植树造林,发挥“绿色水库”作用,扩大土壤的水分库。

(2).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水分利用率。

(3).改变耕作制度与管理方式,发展节水农业。

(4).防止水体污染。

(5).加强全流域的水资源保护与统一调度。

(二十五)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保持能力弱,容易造成流失.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容易产生不同步(二十六)有机质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①有机质是各种养分的载体。

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能释放出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等养分,增加土壤速效和缓效养分的含量。

②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生活物质。

与磷酸形成螯合物而提高磷肥肥效,减少铁、铝对磷酸的固定。

③具有吸附阳离子的能力,有助于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加,提高磷肥肥效。

④保蓄水分,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抑制有害线虫的繁殖;形成腐殖酸等。

(二十七)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①土壤板结,微生物活性降低,肥力下降。

②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富集。

③化肥对水体的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氮和磷;地下水污染,主要是氮。)

④化肥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氮。有NH3的挥发。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生成气态氮(NO、N2O),而进入大气,造成污染。)

(二十八)防止和减轻化肥污染的主要措施

1.提高化肥产品质量,避免或严格控制化肥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开展化肥质量监测,对不符要求的化肥,不得施用。

2.科学、合理施用化肥,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防止或减少化肥的流失。

3.在积极发展化肥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种有机肥,走有机与无机肥相结合的道路。

(二十九)控制和减轻农药污染的主要措施

1.加强农药使用的立法管理。

2.大力开发高效、低毒、安全性的“无公害农药”和生物农药。

3.利用综合防治措施防治病虫害。

4.改进农药制剂的剂型及喷洒技术。

5.其他治理技术:如施入吸附剂,选择一些金属离子作为催化剂等。

(三十)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根据调控对象、调控方法,调控作用的不同,现代农业生态系统调控可分为下述3个层次。

①自然调控层次

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

②人类直接调控层次

由直接操作农民或经营者进行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调查力量。

③社会间接调控层次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第三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

三、小知识点

1、地球生态圈:大气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

2、农业生态系统具备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三大特性.

3、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的强弱又是检验系统结构合理性的尺度。

4、农业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整体。

5、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6、根据主导生态因子类型的不同将植物分为三个生态形: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7、最小因子定律和耐性定律合称为限制因子原理。

8、年龄锥体的三个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增长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9、生命表的类型: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综合生命表

10、存活曲线可以归纳为3种基本类型:A型(凸型)、B型、C型(凹型)

11、S型增长曲线常被划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潜伏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

12、对于竞争的各种结局,可以用种内竞争强度和种间竞争强度指标大小来的相对表示。

13、水稻——稻飞虱——青蛙——蛇——老鹰——人是捕食食物链

14、秸杆(畜粪)——食用菌与26、垃圾——蚯蚓(蜗牛)是腐生食物链

15、大豆——菟丝子、马——蛔虫——原生动物、红铃虫——金小蜂是寄生食物链

16、稻草——牛——蚯蚓——鸡——猪——鱼是混合食物链

17、属于营养级之间的生态效率有摄食效率、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利用效率

18、生态金字塔的基本类型数目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19、辅助能分为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

20、能量和物质同时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传递;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而物质流动则是循环的。

21、贮存库:容积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一般为环境成分;交换库:容积小,物质交换活跃,一般为生物成分。

22、周转率与周转期是衡量物质流动(或交换)效率高低的两个重要指标。

23、地球上固氮作用的途径有三种:生物固氮、工业固氮和高能固氮(大气固氮)。

24、磷循环属于较简单的沉积型循环。

25、硫循环既属于气体型又属于沉积型。

26、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养分贮藏库

27、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作物残体、人畜排泄物和土壤生物遗体和排泄物。

28、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第三种归纳形式则是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角度考虑

29、信息系统包括产生信息的信源,传输信息的信道和接收利用信息的信宿。

30、根据调控对象、调控方法,调控作用的不同,现代农业生态系统调控可分为自然调控层次、人类直接调控层次和社会间接调控层次3个层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