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上半年读书小结下 [复制链接]

1#
预防白癜风的方法有哪些         http://m.39.net/pf/a_4827007.html

读书小结的下篇,我选了十本类别不同的书来写。你可以跳到你感兴趣的那几本。

《小姨多鹤》

《人生海海》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坏血》

《火星救援》

《叫魂: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娱乐至死》

《悉达多》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另,老阿姨终于学会了怎么打开留言功能!

戳文末给老阿姨鼓励

×××

严歌苓:《小姨多鹤》

“日本人有愤怒有焦虑,却没人把它好好吵出来,所以他们不快乐。”

《小姨多鹤》讲的是二战时期一个被战争和同胞遗忘的日本女人“多鹤”嫁入中国家庭后的故事。

中国女人和日本女人,乍一看,都差不多,但是再注意看,又不一样。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严歌苓可以写出来,她甚至有一百种方法去写日本女人爱干净这一点。

多鹤的丈夫其实还有一个原配,小环。小说没有女一女二,也没有善恶之分。严歌苓把两个女人都写得特别生动,让我在两个女人身上都倾注了很多感情。我喜欢小环身上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没钱、没粮、没尊严,都不能压倒她。她有一种把反抗和排解融为一体的能力,让我不相信她身上会有不幸。

小环很爱吵架,所以她是幸福的。

麦家:《人生海海》

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你说那是消磨笑柄罪过但那就是我的英雄主义

首先这个名字起得就很好。人生海海。什么是海海呢,是普通平凡,还是惊心动魄,是大风大浪,还是平静舒阔,我不懂闽南话(据说是闽南话),所以一开始没有完全理解。

这本书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讲一个神秘“上校”的一生,他有战争的经历,来历不明的钱财,神秘的纹身,甚至让人捉摸不透的性取向;所以就特别惊奇,特别神秘。

一开始期待有一点高,感觉整个读下来我没有喝到那一碗(毒)鸡汤。哦,原来麦家是真的奔着人生的真谛去的:人生海海,是普通平凡,也是惊心动魄,是大风大浪,也是平静舒阔。

蒂莫西·泰勒:《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我有时候挺不好意思跟别人推荐这本书的,因为听起来很像什么“哈佛女孩学习方法”“耶鲁大学图书推荐”之类。人家英文书的题目明明是:TheInstantEconomist。到了中国好似非要明码标注名牌大学才会卖得出去一样。

这本书适合非经济学专业的人,如果每天看书读报时你对外币政策,劳动法规,关税制定觉得有疑惑,可以看看这本书。书里每一个小问题都言简意赅地引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不一样的观点,也非常幽默。比如:

“如果你随机抽样询问经济学家...人类所面临的三个最困难的问题,答案可能会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外汇市场是怎么?(数字不代表优先次序)。”

约翰?卡雷鲁:《坏血》

《坏血》是讲一个自诩“女版乔布斯”的创业人创造神话又跌下神坛的故事。

作者是一位记者。我也是第一次读这种纪实的、具有新闻性质的书。单从写作上,这本书素材很丰富,描写了这个事件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人物,文笔亦让我感到极度舒适(感谢翻译)。

凑巧的是,我在读完《长夜难明》的时候读了这本书,这样的故事是我们在黑夜里的一丝光亮。向坚定人文关怀使命的医疗行业工作者和追求正义与真相的调查记者致敬。

安迪·威尔:《火星救援》

《火星救援》,讲的是宇航员马克意外被独自留在火星上的故事。他在火星上努力活下去,地球上的人呢,则想办法把他弄回来。

电影已经非常成功地实现了原著的视觉化,但是依然有无法还原的地方,比如其严谨的科学性——从如何维持生命系统,到如何改装探险设备,到计算空间站的轨迹,全部都很细致地写出来了。虽然是一本科幻书,但是幻想的成分很少。这要感谢作者所作的一切努力。

总之是一部人物有趣、情节跌宕、内容帅炸、科学性爆棚的作品!

另外一个有趣的事实:这本书本来没有正式出版,一开始作者只是免费贴在网上供人阅读。后来应读者的要求,作者在Kindle上卖99美分供人购买,然后这本书就冲上了畅销榜。

孔飞力:《叫魂: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不知道该如何概括这本书。首先这本书的学术背景很强,作者是一个美国人,曾师从费正清,有哈佛大学历史与远东语言的博士学位。这本书是他的研究成果和代表作。

作者从一些小地方的“剪辫子”的迷信谣言开始写,逐渐展开到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的全国妖术大恐慌。这本书的叙史方式有点像《万历十五年》,在时间线和空间上都很跳跃,然后自然而然把几件小事滚成了一件大事。除了大量的注脚,几乎不觉得这是一篇晦涩难读的研究成果。反而像是在读一个故事。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一言以蔽之,就是让你少看电视多看书。

似乎身边的人普遍是觉得读书是一件好事(这大概也是因为你在读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至于有没有时间、想不想、做不做,则是另外一回事情。

我们生活的时代,不管你生活在哪里,你都面临着一样的困难:看综艺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远比读《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要带劲,因为前者有面容姣好的明星,可以让你评头论足的穿着,后期已经为你配好了音乐,让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备受感动,并且适时出现的字幕,等于连你的读后感都帮你写好了。

而书本呢,除了可能有一个有趣的封面,除了无聊的黑白印刷,一无所有。

还有一个壁垒,所有人都不能逃脱,读书基本不是一件能带来收入的事情,读书不能让你买房。虽然我有时候(故作谦虚)告诉别人,读书也不过是爱好的一种,和你喜欢玩《生化危机》、和她喜欢逛街没有什么差别。

我显然是在扯淡。

我心里有一道鲜明的界限,我更能与读书的人产生共鸣:我们彼此都和黑纸白字很亲近。所以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

印刷时代的文化,如这本书里所说,是一个阐释文化。我们还有时间、有耐心去听一个作者用三个小时讲述一个观点,这其中有很多逻辑线,一波三折,在阐述观点的路上,他们甚至还会试图去证伪自己的那个观点,仿佛自说自话,他们在自己的智力世界里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因为印刷,他们的博弈能够被记录、被下一个出场的人观赏,后来的人们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和生死的界限,加入到这个对话里。这才是人类智慧最有魅力的地方。

这样的对话是文字以外的媒介难以承载的。从电视到网络,这些媒介都不允许你有停留的余地,引用不需注脚,观众没有耐心,发言者亦不再有机会在微小的细节上对自己的看法做任何澄清。总之,我们没有思考的空隙。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娱乐有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逼自己思考?我觉得我不能反驳,毕竟选择无知和愚蠢,也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每个人都有做这样选择的权利。

黑塞:《悉达多》

我小的时候,总觉得宗教和科学势不两立,对宗教多少有些鄙夷。但是年纪越大越发现,迷信和科学势不两立,宗教则是另外一回事。

在诸多宗教里,我最感兴趣的又是佛教,当然这是一个不信教的无神论者站在门外汉的角度说的。佛教并没有神,乔达摩·悉达多,也是人,只是得道觉悟成了佛。

所以我本以为悉达多,写的是释迦牟尼佛陀的故事,结果不是,因为印度叫“悉达多”的人很多很多。这本书应该是作者自己探索人生旅途中的喜怒哀乐、平静与诱惑的故事。

“世人和学者、思想者相比应有尽有,除了唯一微不足道的东西:自觉。对生命整体的自觉思考。”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书名也没有兜圈子,直接告诉你这本书在说什么。

可是,这么多科普类作家,从卡尔·萨根,到霍金,到基普·索恩,到泰森,笔耕不辍,你以为他们是真的想要和你解释天体物理学吗?我辈凡夫俗子,真的能读懂广义相对论吗?告诉我们科学家如何用光谱判断遥远恒星的化学组成真的是他们的目的吗?

才不是咧(好吧,可能有一点点)。

他们无非是要借助这些充满魅力天文事实影响我们的人生观而已。

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物理学和人生观能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你们知道当牛顿力学三定律普及对哲学界造成了多大的冲击吗:如果运动都是力导致的,运动都是可以预测的,那人的自由意志(freewill)又有多大的用处呢。那不就是决定论吗?你们知道曾经有多少哲学家因为欧式几何的魅力想要为人类理性创造一样的体系吗?

天体物理学对我的人生观的影响极为深远。它时时影响着我思考问题的视野的大小,泰森在这本书在结尾写出了我一直想说的一切(我的朋友应该都听烦了,这些年难为你们了)——

你根本不需要理解物理学,你只需要听完这个关于存在和探索的故事,然后抬头看一看星空,就能感受到你的体重、你的压力、你的烦恼,你幸或不幸的婚姻、你的成就与失败,都是那么的渺小。

林欣浩:《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谈到哲学入门读物,我们可能总是想到《苏菲的世界》,我甚至觉得《苏菲的世界》都有些太不够入门了。

这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作者真的不是学哲学的)是更好的入门读物,写得非常朴实,而且“串戏”串得很好,感觉像是听一个(不以装逼为社交喜好的)熟人在饭后唠嗑,又有八卦、又有哲学思想。

哲学虽然是一门学科(尽管现在可能是冷门学科),但我觉得没有必要用太学术的眼光去看待哲学。哲学兴趣和哲学知识可以说是两码事,有点鸡和蛋的关系。哲学兴趣是指对一些“终极问题”的好奇心,哲学知识是人类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些人有哲学兴趣,在哲学知识里找答案;有些人了解了一些哲学知识以后,开始培养出了哲学兴趣。

喜欢哲学的人会时时问自己“为什么活”和“该怎么活”。曾经有太多太多伟大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他们的回答和彼此之间的回应、争辩是人类历史上最有趣的一场对话。

但是,环顾四周,可悲的是很多人都没有那份好奇,即使曾经有过,都被现实和他人扼杀了。设想有多少孩子会问“我从哪里来”——父母尚可招架,如果孩子问“我为什么活着的时候”,父母可能要紧张,如果孩子问“你为什么要活着的时候”,那父母真的要开始崩溃,因为父母们自己,也没有想透这个问题。

我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事情不能多想”。

我特别希望年纪小的人看哲学书,大概是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从小被教育如何社交,如何加减乘除,如何管理财富,却没有想好如何面对人生的意义问题;一旦你成年以后,脱离考试、求职、结婚、生子这些明晰的目标以后,你就是一个莫名其妙被带到这个世界的生物。没有人告诉你,你的意义是什么,你该赋予你的生命什么样的意义,你为了什么而活又为什么非这样或那样活不可。

有些人很幸运(或不幸),一辈子随波逐流,都没有被这个问题砸中;而有些人一旦被砸中,就不得已孤独地面对这份无助和迷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好准备。

我只希望那些没有被这个问题砸中、在人生路上奔向死亡的人,能够放过被这个问题砸中的人,而不是用一句“你想太多”去否定和扼杀他人追寻这个奥义的激情。

什么叫想太多,我们本就应该想很多。

严肃脸

我们不要做一个只会点赞、收集、

收藏保存书单却永远不看书的人。

(欢迎用力对号入座)

在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