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能力现状分析
TUhjnbcbe - 2023/6/17 20:45:00
白癜风治疗QQ群 http://www.zguolife.com/news/49892.html

摘要:通过对“十三五”以来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使命和宗旨、组织建设、内部治理以及相关工作实践等方面的数据分析,结合对国外典型科技社团经验的分析,总结出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能力现状,剖析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存在的内生动力不足、内部治理结构难以适应工作需求、科技供给服务体系构建不完善等三方面不足,提出明确职责定位、完善内部治理、建立长效机制、优化服务产品等四方面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深刻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为战略抓手、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协所属家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柔性与无边界组织的特性,不仅通过学科内知识及人才的流动,引领科技创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也通过推动科技界与政府、企业、公众等团体之间的合作,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不断推动科技与经济、文化、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发挥着推动人才、技术、成果等科技创新资源聚合、链接和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特别是在促进科技经济融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人才智力和组织网络优势,肩负着服务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时代使命和重要责任[1-2]。

近年来,中国科协积极探索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路径举措及机制,先后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等专项活动[3-4],组织全国学会以地方政府、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举办“会展赛”活动、建设产学协同创新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科技工作者、政府、企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交流合作,广泛开展决策咨询建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攻关、科技评估评价、标准制定、人才培训等服务,推动全国学会在服务科技经济融合中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年以来,中国科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示,重点打造“科创中国”品牌,搭建志愿服务、产学融合、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推进人才、技术、项目等创新要素跨界融合,积极营造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生态,推动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5-6]。在此过程中,中国科协集聚创新资源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工作模式和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国学会科技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激发,“科创中国”在建平台、解难题、助转化、促创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

当前,我国进入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面对新形势,科技经济融合的内涵与需求不断深化,对全国学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标《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年)》[7]提出的服务科技经济融合成效显著、“科创中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等工作目标,加强自身服务科技经济融合能力建设,提升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水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并形成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成为全国学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1.国外科技社团的启示

近代以来,以科技社团为核心的科技类社会组织在英、美、德、俄(苏)、日等典型科技强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科技社团的发展成为反映科技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7],分析其经验对于研究全国学会服务科技与经济融合能力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1英国:科技社团是科学文化的播种机

科技社团催生知识、信息、资源的聚集和跨学科合作,将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经济相结合,推动科学家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促进科技生产力的提高。如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促进天文学与地球物理学的发展,使得科研成果助益产业、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不仅通过研究鼓励人们走近这些学科,还将其成果运用到商业中[8-9]。

1.2美国:科技社团是政府科学决策的外脑

在科技行业政策立法和表决、科技思想供给、智库咨询、国际学术资源吸纳、科技教育培训及人才职业资格认证、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等公共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引导行业发展和政府决策,奠定了美国在诸多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例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智库“旋转门”机制,研究人员一半以上拥有政府部门工作经历,同时向美国联邦政府输送大量专家学者,发表基于相关专业技术研究的见解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公共舆论和公众认知,并从影响政府经济决策制定和实施层面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8,10]。

1.3德国:科技社团是科研体系发展的平台

通过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制定技术标准、促进技术转移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了德国独特的研发体系。例如,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是政府支持的市场化导向非盈利性科研机构,宗旨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协助其解决自身创新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采用“弗劳恩霍夫融资模式”“合同研究”等模式,充分发挥公共研究与企业科技创新之间的黏合剂作用[8,11]。

1.4俄罗斯:科技社团是科研体系的协调者和民众的组织动员者

科技社团柔性、横向联系的组织特性弥补了俄罗斯“刚性”科技体制的缺陷,激发了俄罗斯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例如,俄罗斯科学工程协会联合会是由多个独立的公共科学、科技、工程、经济社团组成的创造性联合体,在其宗旨任务里明确“参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设计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构想、项目计划,预测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第三方评估”等内容[8,12]。

1.5日本:科技社团是政产学研的黏合剂

科技社团活动有效提升了日本的创新能力,成为促进日本政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力量,从各个层面培植日本的创新基础,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给端与需求端精准对接,从而提升了日本整体创新能力。例如,日本工学会等科技社团连接了行业协会、学会、政府、企业和大学,形成“制度社会资本—知识社会资本—技术社会资本—业务社会资本”的闭环,由此构建知识交流网络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促进产学联盟,进而推动日本各领域的协同创新[8,13]。

2.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全国学会能力建设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世界一流学会综合能力[14]、法治能力[15]、学术创新能力[16]、科普能力[17]、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现代化[18]等方面,而以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能力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则较少。组织功能理论认为任何社会组织都有其存在的宗旨与使命、特殊的作用与功能。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全国学会的核心竞争力应从文化建设、组织建设、管理规范、资源条件和工作业绩等方面分析,凸显公益价值使命、资源整合能力[14]。《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年度全国学会综合能力评估工作的通知》提出,学会综合能力评估主要聚焦“基础保障、学术发展、科学普及、智库建设、学会改革创新工作”等6方面10个二级指标。中国科协、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从“强化创新发展导向、提升治理能力、加强规范管理、抓好组织保障”等4方面16个二级指标促进学会高质量发展。年印发的《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申报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项目的通知》进一步提出,中国特色一流学会能力评估指标主要聚焦“组织凝聚力、学术引领力、社会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等4方面16个二级指标(表1)。

上述理论和指标体系中突出的“宗旨与使命”“组织建设”“内部治理”“产学融合”等与科技经济融合相关的指标内容,为进一步探究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能力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遵循。本文在紧密结合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按照客观性、真实性、可行性原则,设定“使命和宗旨”“组织建设情况”“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实践情况”等3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表2),结合“十三五”以来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实践情况,采用词频分析、数据统计分析、随机抽样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提升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能力的建议。

3.发展现状

3.1基于章程的服务科技经济融合使命和宗旨分析

章程作为全国学会设立和开展各项业务的重要遵循,集中体现了全国学会的使命、宗旨和定位,是评价全国学会服务能力的基础[19]。本文围绕中国科协章程[20]明确的“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技智库作用的发挥和彰显”等宗旨和相关职责任务,以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章程(截至年9月)(目前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为家,调研开展时为家)为基础,利用Python软件相关的目录循环库和正则表达式库,分别从学术发展、智库建议、科学普及、科技经济融合、期刊出版、科技奖励、会员服务等7个指标,对全国学会章程中与各指标内涵相近的关键词进行了词频统计,并在关键词前后各取30个字作为上下文摘要进行全文本筛选分析。结果表明,上述7类关键词词频合计次,其中,学术发展、智库建议、科学普及、期刊出版、科技奖励、会员服务等方面内容的词频均超过次,合计占90.7%;科技经济融合方面的词频为次,占9.3%(表3)。

从“科技经济”词频分布看(表4),相关内容表述主要包括:科技与经济结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技成果鉴定,成果鉴定评估,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技术攻关、转移和交易等,其中,科技与经济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等表述出现频次较高,而技术攻关、转移和交易方面的词汇仅出现11次。

从学会分布情况看,章程中明确阐述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内容的学会共家,占家全国学会的71%。其中,工科学会占比最高,达89.7%(共70家),农科、医科、理科分别占68.8%、67.8%、63.0%,交叉学科占50%(表5)。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科协所属家全国学会章程中明确的使命和宗旨集中体现在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与推广、科技人才培养和举荐、团结引领和服务科技工作者、决策咨询建议、期刊出版等方面,仍有60家全国学会(占全部学会的28.6%,含8家工科学会)未在章程中明确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内容,表明部分全国学会对自身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职责定位认识不清晰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3.2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组织建设情况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学会组织通则》[21],全国学会组织机构主要包括理事会(理事长、常务理事会)、监事或监事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等,其中,办事机构、分支机构和实体机构是推动学会职责定位实现的具体承接力量,该三类机构建设情况可以作为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能力现状的有效指标。

3.2.1分支机构规模稳步增长,但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分支机构较少

分支机构是学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科技发展趋势、学科发展需求及自身工作需要等设立的专业机构,是学会功能发挥、业务拓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主要包括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分会和代表机构等类型[22-23]。近年来,全国学会分支机构数量稳步增长。根据《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4],截至年底,全国学会共设立个分支机构,较年增长35.7%。从业务范围看,分支机构以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理论研究、书刊编辑、国际合作、业务培训等为主,共个,占97.7%;而开展科技评价、科技咨询、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与促进、法律、知识产权、产业投资等专门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分支机构共个,仅占2.3%,显示全国学会分支机构对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的支撑显著不足(表6)。

3.2.2实体机构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实体机构建设滞后

推进学会办事机构实体化建设是深化学会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25],在坚持以服务行业发展为目标的理念指导下,创办科技咨询、期刊出版等公司化实体机构,将部分业务进行实体化运作是进一步提升学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益尝试。根据《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4],截至年底,家全国学会中共有53个学会(占25.2%)设立96个实体机构,较年增加12家,增幅14.3%,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显示出学会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的提升。但从整体分布情况看,每家全国学会平均不足1个,显示学会在服务科技经济融合中的实体机构建设存在缺位,实体机构数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学会举办的实体机构数量与学会所属学科性质呈现密切关联关系,其中,工科学会最多,78家工科学会中共有31个学会设立57个实体机构,占60%;全部家理科、农科、医科和交叉学科学会仅设置39个,合计占40%(表7)。

从实体机构类型看,期刊杂志社等出版企业最多,共43个,占44.8%;技术开发咨询公司23个,占24.0%;会展广告服务公司、培训认证机构16个,占16.7%;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实体机构则较少,仅有8个,占8.3%(表8),且其中仅有国汽(北京)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泰安中研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极少数运行机制健全、工作成效明显的实体机构,显示全国学会实体机构建设情况与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3.2.3办事机构内设部门以综合管理部门为主,但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的支撑力量不足

全国学会办事机构是理事会领导并授权秘书长具体负责的业务机构,承担学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立若干职能部门。根据《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4]数据,截至年年底,全国学会办事机构共有内设部门个,较年增加84个,涨幅14.6%,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从类型看,主要承担综合管理、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期刊编辑、国际合作、会员服务、咨询研究、科技服务、培训教育、科技奖励等职能。其中,办公室、财务、党建、人事等综合管理部门最多,共个,占48.6%;学术交流与会展服务、期刊编辑、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共个,占24.1%;科学普及、会员服务、培训教育、科技奖励等部门共个,占16.8%;而开展咨询研究、成果评价与科技服务等服务科技经济融合部门共69个,仅占10.4%,平均到各个学会,仅为0.3个,显示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的专门支撑机构和力量严重不足(表9)。

3.2.4办事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稳步增长,但服务科技经济融合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办事机构中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队伍是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重要力量。据中国科协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6],年家全国学会从业人员共人,较年增加人,涨幅12.8%,呈现稳步增长趋势。目前研究报告和文献对全国学会专职工作人员专业结构、学历背景等情况的分析较少。受数据来源所限,本文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19家从事中国科协组织的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较多的全国学会(其中,理科2家,工科12家,农科1家,医科学会1家,交叉学科3家)办事机构的专职人员组成进行了随机抽样分析。经统计,19家全国学会办事机构共有专职工作人员人,平均约14人/家,平均年龄42.6岁。从性别看,男性人(占38.6%),女性人(占61.3%);从学历看,硕士90人(占32.8%),博士45人(占16.4%),本科人(占44.2%),专科及以下18人(占6.6%);从专业看,以工程技术类为主,共人(占45.6%),经济管理类72人(占26.3%),人文社科、法学和医学共48人(占17.5%),基础研究29人(占10.6%),这与抽样中工科学会较多有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国学会缺少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专业化工作人员(图1)。

图1部分全国学会办事机构专职人员分布情况

从内设部门数据看,部分学会对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高度重视,设置专职部门开展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如中国电子学会的研究咨询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技评价与成果转化中心、培训与应用中心、推广中心、标准认证中心等部门工作人员共60人,在全部专职人员中占比近50%。

上述抽样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学会办事机构专职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以本科及以上为主,专业以工程技术类为主,多为具备一定专业学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专业人员,而具备经济管理、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科技政策研究等专业背景的综合管理人员较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调研样本仅有19家学会,相关数据不具有普适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国学会从事科技经济融合服务方面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的客观情况。

3.3参与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实践情况

3.3.1参与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的全国学会规模相对稳定,但学科差异大,延续性不强

根据历年来项目资助数据统计,—年,中国科协共面向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资助“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项,其中,家全国学会共承担个项目,占69.2%;68家地方科协共承担个项目,占30.8%。从一流学会参与情况看,50家入选“—年一流学会建设名单”的学会中,共44家深度参与相关工作。从学科分布看,工科学会参与积极性最高,承接项目也最多,78家工科学会中共有54个学会承接项,平均4.5项/家;共有理科18家、农科11家、医科15家、交叉学科12家学会承接项目。从承接项目数量看,工科学会承接最多,农科学会次之,平均3.8项/家,而医科、理科、交叉学科学会平均不足3项/家(图2)。

图2全国学会承接服务科技经济融合项目情况

从工作延续性看,—年参与科技经济融合项目的全国学会数量分布情况依次为:理科18家、工科54家、农科11家、医科15家、交叉学科12家,而连续5年承担中国科协服务科技经济融合项目的全国学会仅32家,其中,工科20家,占62.5%,农科占12.5%,医科和理科各占9.4%,交叉学科占6.3%。同时,工科学会参与占比逐年增长,保持在50%60%之间,表明不同学科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参与程度存在差异,学科和行业背景差异是造成学会参与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而其他学科学会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表10)。

3.3.2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但服务有待深化

从近年工作实践看,学会开展科技经济融合的活动包括产学融合会议、成果展览展示、技术路演、技术对接服务、成果鉴定、成果转化、建立产学协同创新组织等,提供的科技公共服务产品主要包括决策咨询、科技评价、项目评估、成果鉴定、技术标准制定、人才培训等,服务内容和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但从服务深度看,多以“会展赛”、签约授牌、走访考察等为主,呈现出“短平快”“节点式服务”“面上推进”等特点,而组建专家团队深入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建设实体化产学研合作机构等“阵地战”“长链条服务”“点上突破”为特点的服务较少,在提供高质量科技公共服务产品方面,与地方、园区企业日益增长的科技创新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以年为例,“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累计组织产学研用领域位院士专家开展对接咨询、“会展赛”、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扩散、技术培训等共计场/项技术服务(图3),而技术攻关、成果转移扩散等服务仅项,占比约20%。

图3年“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科技服务类型分布

4.原因分析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既有学科差异的影响,更有自身职责定位不清、工作支撑力量不足、缺乏工作创新等原因。

4.1职责定位不清、惯性思维,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内生动力不足

全国学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具有畅通转化链条、降低转化风险、加速转化进程的功能和独特优势[27]。在传统行政化科技管理体制的影响下,全国学会长期依赖于政府资源支持,存在经营意识淡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等特点,严重阻碍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发挥。当前,全国学会章程明确的使命和宗旨集中体现在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与推广、科技人才培养和举荐、团结引领和服务科技工作者、决策咨询建议、期刊出版等方面,随着全国学会深化改革和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的推进,学会在修订章程过程中逐步增加了服务科技经济融合方面的相关表述,但多数学会对如何发挥自身组织和人才优势,有效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缺乏清晰、明确、系统的职责定位和谋划设计,仍有近30%的全国学会未在章程中明确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内容。学会囿于惯性思维,主要业务仍局限在传统的学术交流、科普、期刊等工作,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开拓创新精神不够,内部激励机制有待健全。存在被动应付工作任务、服务活动不深入等现象,精力分配有失均衡,对接精准度不高,持续跟踪力度不足。

4.2工作支撑不够、落地困难,内部治理结构难以适应工作需求

全国学会办事机构作为承担学会日常工作的主要力量,人员力量相对薄弱,家全国学会平均从业人员不足20人,且多为具备本学科领域专业背景的学术型人员,而具备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等专业背景的管理型人员较少。同时,内设部门以保障学会日常运转的办公室、财务、党建、人事等综合管理部门为主,业务部门则以学术交流、期刊编辑、国际合作、科普、会员服务、科技奖励等为主,而从事咨询研究、成果转化等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部门不足10%,显示全国学会办事机构专职从事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的支撑力量不足。同时,开展科技评价、科技咨询、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与促进、法律、知识产权、产业投资等与科技经济融合工作密切相关的分支机构设置不足,对于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功能发挥、业务拓展也难以起到有效支撑。

4.3服务产品不足、缺乏特色,科技供给服务体系构建不完善

全国学会作为某一学科学术共同体的代表,肩负有为社会提供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以科学精神和专业方式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责任,而服务科技经济融合是近年来扩展出来的一项重要功能。长期以来,学会科技资源向基层延伸不够,对地方政府、园区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等服务对象的新期待、新需求研究不够,服务新手段、新办法不多,缺少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人才库、项目库、成果库等创新资源储备和整合不足,缺少专业化、精细化科技公共服务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自身业务特色还不够突出,缺乏有效服务载体和平台,跨学科、跨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外部资源集聚能力有限,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及综合运用的经验不足。同时,地方党委政府对学会助力经济工作的作用和认识也有局限,对学会服务地方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力的政策、人员、组织和经费支持,学会深度融入经济、产业领域的“生态环境”亟待建立,存在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的“孤岛”现象和“上边热、下面冷”现象,科技供给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地方实际需求,还无法形成深受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广泛认同的品牌。

5.结论及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亟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亟需发挥全国学会的人才、组织和网络优势,促进创新体系中各创新主体的协调合作。全国学会等科技社团服务科技经济融合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虽然近年来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不同学会间差异也比较大。大多数全国学会停留在开展学术交流、科普活动、创办科技期刊等传统业务,在提升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能力、探索有效服务模式和机制、拓展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质量等方面整体上发展滞后,与新时代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国家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升学会能力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从学会自身角度进一步提升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5.1明确职责定位,建立健全工作评价激励机制

一是推动学会修订章程。推动全国学会将“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参与科学论证和咨询服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助力创新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等内容修订完善到章程中,引导学会进一步找准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职责定位。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增加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在“一流学会建设”评估、学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中的评分权重,对深度参与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实践的优秀学会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引导激励更多全国学会和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创中国”工作实践。

5.2完善内部治理,提升科技经济融合支撑力量

一是强化分支机构支撑力量。推动学会与科技中介、产业研究机构和投融资机构合作设立产学研工作委员会、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技术交易工作委员会等专业化分支机构,拓展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支撑力量。二是完善学会内设部门设置。引导支持学会设置成果鉴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技术交易等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专职部门,夯实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组织基础。三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对科技经济管理、技术经理人、技术转化类人才和专业机构的吸纳与联系,面向学会专职人员举办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培养一支具备需求挖掘、成果匹配、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易及综合运用能力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

5.3建立长效机制,建设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组织

一是探索设立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实体机构。引导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工作实践基础扎实的学会进行市场化、实体化探索,根据民政部《关于规范社会团体开展合作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28]要求,可在学会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内举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经济实体,进一步探索与相关市场主体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的工作机制与模式。二是建设跨领域产学融合组织。引导学会联合地方政府、园区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开展跨界合作,建立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融合组织,促进供需精准对接落地。

5.4优化服务产品,提升科技公共服务供给效能

一是提升学会科技服务产品供给能力。充分发挥学会在弥补政府与市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方面的独特优势,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做精做强服务产品,以“产品”思维和“菜单”形式,整合专家库、项目库、成果库等创新资源,形成政策信息、共性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决策咨询建议、标准规范、科技资源对接等科技公共服务产品,与“科创中国”平台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深度对接,加速学会科技服务传播。二是分类推进学会科技服务品牌建设。结合学科类型、产业特点和实践需要,不断完善创新服务链条,分类指导学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专业论坛及技术交易会、前沿科技成果发布、技术标准研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全链条、长周期、深对接”的公共服务品牌产品,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科技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效能。

参考文献

[1]王春法.关于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几点思考[J].科学学研究,,30(10):-.

[2]刘兴平.科技社团是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N].学习时报,—09—18().

[3]刘兴平.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挺进经济建设主战场[J].科协论坛,(08):12-15.

[4]邓元慧.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契机推动科技社团服务模式与能力双升级[J].今日科苑,(08):1-3.

[5]中新网.中国科协打造“科创中国”品牌积极拓展国际合作[Z]..

[6]中国科协办公厅.“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年)[Z]..

[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年)[J].学会,(09):5-14.

[8]韩晋芳,张明妍.科技社团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作用[J].今日科苑,(10):71-78.

[9]唐德龙.英国科技社团发展:趋势、经验及启示[J].学会,(12):5-15.

[10]徐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运营和科技创新研究[J].竞争情报,,15(06):36-41.

[11]高然.关于自主创新时期我国科技社团发展模式的思考——基于弗朗霍夫协会的经验[J].学会,(10):5-13.

[12]苗晶良.俄罗斯科学工程协会联合会及其所属协会概述[J].今日科苑,(05):52-59.

[13]孟艳华.日本科技社团促进产学官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日本工学会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32(09):1-6.

[14]孟凡蓉,陈光,袁梦,等.世界一流科技社团综合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科学学研究,,38(11):-.

[15]商海通,史一帆,党鑫薇,等.全国性学术团体的法治能力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基于对家全国学会的调查[J].学会,(12):10-16.

[16]陶功浩.科技社团学术创新能力建设探索[J].学会,(11):5-9.

[17]李雨函.科技社团科普能力建设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

[18]窦颖,郑疏寒,高峰莲,等.科技社团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40):-.

[19]吴迪,邓国胜.基于使命和宗旨视角的科技社团能力要素模型构建[J].中国非营利评论.,22(02):-.

[20]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J].学会,(06):5-10.

[2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学会组织通则[J].学会,(03):5-14.

[22]全国学会优秀改革案例汇编课题组.全国学会改革与发展系列报告(四)——分支机构建设与管理[J].学会,(12):5-22.

[23]方丹.学会分支机构管理情况和发展建议[J].学会,(04):36-40.

[24]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5]中国科协,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发展的意见[Z]..

[26]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

[27]潘建红,杨利利.科技成果转化中科技社团的功能定位与实践策略[J].科学管理研究,,37(03):42-45.

[28]罗军,刘晓贵.社会团体合作活动的新规范——《关于规范社会团体开展合作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解读[J].社团管理研究,(10):6-7.

作者:刘朋阳1、申金升2、刘晓芳1

1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创新服务处

2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本文转载自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能力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