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沪上高校步入了一段特殊的时期:为落实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校园切入了“准封闭”或“封闭”管理模式。对师生们来说,或是被隔离,或是“足”不出校园,连续多日下来,一系列情绪上的“小问题”就找来了。为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领衔中心各团队的专家,专门为高校师生们送上了多个“心理锦囊”。
写给学生
先照顾好自己,再把“阳光”分给别人
1不知道为什么,隔离这几天同学们的脾气都很差,经常因小事争执,怎么办?
答:这主要和两个原因有关:
第一,隔离带来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扰。隔离期间,有的同学实习暂停、出国计划被打乱、毕业论文没着落,还有的同学本计划回家看望亲人……
当这些计划被“封控”限制,表现出的就可能是易激惹、易争吵。
第二,隔离的环境更易让人胡思乱想。会不会感染新冠、大学生活就那么几年都被疫情耽误了、无法出院去吃美食和玩耍……这些常见的隔离期间想法都会引起内心压抑,此时发生的争执可能是发泄不良情绪的行为表现之一。
2封控多日,基本生活不成问题,但大部分时间在发呆、很无聊。我可以做点什么?
答:生活节奏改变容易让人无所适从。隔离前,每天的作息和学习生活安排得满满的,会给人确定感和安全感。隔离打破了这种规律,让人从井井有条的充实状态进入了无所事事中,当然就会出现无聊空虚感。
此时,需要重新建立生活秩序,可以从拟定每日计划开始。比如,参考隔离前的作息安排,规划好每天起床、吃饭、学习、娱乐的时间段。同时,也需要尝试补充和发展一些新的生活内容,来替代因隔离暂停下来的事。比如,以前去健身房、游泳馆运动的时间,可改为在宿舍内进行室内运动;平时和同学们线下聚会的安排,可改为网上聊天或刷一部自己喜欢的影视剧。
感觉无聊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心理疲劳。当下,我们的大脑受到海量疫情信息的轰炸,如果在隔离期出现无聊、常发呆的情况,就要考虑下是不是出现了心理疲劳。如果仅是单纯无聊,或是因为心理进入调整期,几天后会缓解。如果伴有思维缓慢、学习效率低、食欲下降、睡眠问题等症状,就要考虑寻求专业帮助了。
3我是学生志愿者,工作繁忙,但有时还要面对同学的不理解,身心疲惫,怎么调整?
答:抗疫的艰辛,亲历者懂。在身心俱疲时,你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自我调节:
第一,保证身体健康。保证足够睡眠和规律饮食,强健的身体是完成所有工作的前提。
第二,及时减压。在心情受到影响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听音乐、简单的肢体放松等舒缓心情。
第三,适时倾诉。可与挚友倾诉遭遇,别人的真诚理解对你的内心很可能是一把伞,支撑着你。
第四,调整认知。换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比如“这名同学与人相处的模式就是如此,并非针对我自己”“他并非不理解我的工作,而是他的压力也很大,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今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对我的考验,促我成长”等等。改变认知模式,不是刻意委屈自己,而是寻找更乐观的信念,改善自己的情绪。
写给老师
与人倾诉,可以让你收获“一把伞”
4我是一名老师,隔离期间我发现自己“不在状态”,做事效率特别低,怎么办?
答:首先要说:“老师,你辛苦了!”五张“心灵处方”也许对你有用:
处方一:调整自己的工作量。近期建议适当减少工作量,安全度过“非常时期”。
处方二:保持专注。可尝试制定工作清单,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可排列工作优先顺序,按紧急程度完成。
可将清单打印出来,放在显眼处,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划去一项。看着自己已完成这么多事情,会觉得“很爽”。
处方三:适当放松。紧张工作之余,务必留出放松时间,喝咖啡、听音乐、活动肢体等。放松后,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处方四:保证睡眠。优质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是保证高效工作的前提。
处方五:建立沟通。如果工作量已超个人承受能力,试着与上级、同事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可以常和伙伴交流,“抱团取暖”很有效。
5孩子在家上课,我被隔离在学校,好焦虑,怎么办?
答:既然无法改变现实,唯有学会接受和自我安慰。
第一,如果孩子的生活需求有保障,也有人陪伴,请接受目前隔离在校的现实。可多与孩子视频通话,减少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角色缺失感。
第二,因疫情导致你在校被隔离并非你所愿,对孩子解释后,寻求孩子的理解很重要。与此同时,嘱咐家人照顾好孩子的起居及学习,这能减少你的焦虑。
第三,如果你因为孩子上网课是否认真而感到焦虑,可以先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你焦虑:担心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担心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伤眼睛?可以向有经验的家长取经,看他们是怎么成功解决的。同伴的支持和鼓励,会让我们更有力量。
6这些天,我自己的情绪也不太好,还要管理、关心学生,觉得有些心力交瘁,怎么办?
答:可以试着做出这些改变: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