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行为科学管理术,超适合没毅力没干劲儿
TUhjnbcbe - 2023/8/29 19:49:00

意料之外的假期,你在做什么呢?

是开始了远程办公,还是宅家学习、做自己以往“等有时间就去做”的事情,读“有时间就读”的那些书?

效率和成果如何呢?

一个文档没写完,想要起来喝口水,转一圈再吃点零食吧;

朋友圈、微博好像又有更新和新话题了,先去看看再说,看完“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气死我了”,再跟朋友吐吐槽;

读书运动10分钟,看视频40分钟,完全不夸张吧?

更不必说,你妈穿过胳肢窝递给你好的橘子,孩子的吵闹声。

一天下来,真正用在工作、阅读、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

这段时间,你的情绪和状态如何?

是不是心里会是不是自问:万一感染了怎么办?疫情到底哪天会结束?这种情况会持续多长时间?如果一直这样,收入减少、甚至没有收入怎么办?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费、一家老小的生活……本来有一点点开心的假期,也因为对现状和未来的担忧,变得充满焦虑、恐惧、不安。

不专心的状态、提不起劲儿的假期模式、半途而废的努力、糟糕的情绪都在影响你的效率。如果你也是这样的情况,不妨试试“行为科学管理术”。

提出“行为科学管理术”,并系统地阐述它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方法的,是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石田淳,他也被誉为“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第—人”。石田淳专注于用行为分析学和心理学的方法,科学分析人类的行为,并由此发展出这套“行为科学管理术”,目前已经被包括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谷歌等超过家公司采用,以提高员工的效率。

而石田淳本人,利用行为科学管理术,在40多岁时,从完全没有运动习惯开始,最终完成了千米的马拉松和被称为“世界上最残酷的”撒哈拉马拉松。而他最开始的运动量,不过是“首先每周运动两次,每次走3分钟。”

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这本书里,石田淳通过的大量的案例,分析了人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错误行为”和“认知偏差”,并系统完整地介绍了自我行为管理的科学方法。

无论是想要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还是完成更多的目标,亦或是戒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这本书里的方法,可以拿来直接用。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术”的背后始终是有“道”的,方法的背后,无外乎这三点:不以他人为自己的参照系;专注于自己的行动和目标,小步走路,终会有所成就;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出改变。

01.三种“认知偏差”,导致效率低下,半途而废

借用杨绛曾说过的一句话,大部分效率低、容易半途而废的人,“你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在《从行动开始》这本书里,作者石田淳指出了常见的“认知偏差”。

一种是“想的多,做的少”。当然,不是倡导人们不加思考地行动或者考虑周全,而是说,很多人过多地都陷入“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担忧”焦虑、迷茫的影响下,无法开始当下必须采取的行动。

担心明天可能会买不到菜,下个月会不会还不起房贷,职业生涯究竟如何发展,会不会失业,万一考试失败了……

《福布斯》的“世界十大女富豪排行榜”的上榜人物爱丽丝·沃尔顿,说过:“单纯在头脑中思考很少会产生什么重大发现,因为你脑子中四处漂浮的往往只是一堆无序的想法和担忧。”

这种现象,有心理学家称之为“脑雾”,一个混乱的大脑是具有破坏性的,会让工作效率下降,产生负面思维。

另一种认知偏差,是人们厌恶眼前的“损失”。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给一群4岁的孩子两个棉花糖,并告诉他们,15分钟之后再吃的话,能再得到两个棉花糖,15分钟之内吃了的话,就没有额外奖励了。实验证明,能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学业事业成就都更高。

对成年人来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减肥的带来美丽和眼前的美食,学习的成就和眼前的游戏娱乐。你明明知道前者带来的长期利益,却无法抗拒眼前的诱惑。

立刻能够得到的“奖励”,决定了我们当下的行为。

还有一种认知偏差,是轻易给自己贴标签。

运动了两天,第三天没有坚持,就给自己贴一个“没有毅力”的标签,工作、阅读20分钟跑神了,就再给自己贴一个“不专注”的标签。当你给自己下了这么多负面定义的标签时,你怎么会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专注高效?“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后果,不言而喻。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林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破窗理论”,当一栋大厦有个窗子破了没人修理,无形中就会传递出这栋楼缺乏管理的信号,接下来,就会有人在这里乱扔垃圾、肆意破坏,环境和治安恶化,最终会出现严重的犯罪现象。

你给自己贴的负面标签,都是一个个破掉的窗户。

02.行为科学管理术:行动影响结果

能带来结果的,只有行动。也唯有行动,才能产生价值。

行为科学管理术,源自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好的行动不断重复,会形成好习惯、好结果,坏的行为循环往复,也会导致坏的结果。

《从行动开始》这本书里,给出了“ABC”模型理论。

比如,为什么要戴眼镜?眼睛近视是前提,戴上眼镜是行动,看东西更清晰了是结果。

前提条件A引发人们做出B的行动;好的结果C,带动人们重复做出行为B。

有了这个理论基础,我们还需要考虑,我们需要的,是增加不足行为——多读书、专心工作、保持运动等,还是减少过剩行为——戒烟戒酒、少吃垃圾食品,减少刷社交网络的时间,工作的时候少做分心的事情,等等。

如果是增加不足的行为,按照“认知偏差”和理论模型,就要给出自己一个清晰可见的目标(前提),并且为行动添加及时的奖励。

而要减少剩余行为,要么取消前提条件,要么用另外的行为替代,要么把不做的好处写下来,比如,不吃垃圾食品,可以想想,你吃垃圾食品的目的是什么?可以带来快乐和放松吗?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替代?不吃的话,健康、身材、钱包是否都能受益?

03.做一个高效、自律的人当下可以做什么?

把目标和计划定得更清晰。目标要可测量、可观察到、可信任、具体化。订立目标和计划,可以参考OKR工作法,给自己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然后把目标拆分为可执行、可量化的关键步骤,比如你需要第一季度再比如你们夫妻俩想年底之前怀上孩子,除了保证夫妻生活的频次,还可以怎么分解?

KR1:保证硬件没问题,去医院全面检查,戒烟戒酒

KR2:提高身体素质,每周运动3次,每次40分钟以上;

KR3:健康的生活方式:确保饮食营养,保证每餐的蛋白质、水果、蔬菜,确保作息健康——睡够8小时,不熬夜。

小步走路,化整为零,降低行动的难度,留意取得的成果。比如,当你作为一个负责人,需要写出下个月的整体工作规划,想一想就很犯愁是不是?可以先打开上个月的规划文档,把格式先抄下来啊!简单又能很快看到成果。

环境也很重要。在家工作,尽量给自己一个安静的房间,干净的桌面,触手可及的地方不要放零食,不需要网络的时候,给自己断个网,减少消息提示音打扰,等等。想要养成运动好习惯,就多跟喜欢锻炼的朋友联系,聊天互动,这也是环境的一种。

给自己奖励,让好结果看得见。可以是金钱奖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专注工作一小时,奖励自己可以吃个水果,运动了一周,奖励自己一套好看的运动衣。同时,“成就感”也是巨大的奖励,提前写完了文档,码字数量上升,都是值得为自己写上一笔的小骄傲。

使用行动列表。要做怎样的行动,采取什么步骤,写下来,给自己一个行动列表。工作也好,坚持运动阅读也好,都可以这么做。有人会在家里放一个小白板,用马克笔写下来,一天结束打对勾的时候,会很有成就感。

用正念,

1
查看完整版本: 行为科学管理术,超适合没毅力没干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