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流沙言职
01远程办公:理想VS现实
阿栗坐在家中落窗地前的书桌旁,手拿一杯拿铁,专心地写着代码。忽然电脑上叫做“X的通讯窗口亮了,原来是同事发来的一个远程请求,请他修改一段代码。阿栗快速投入工作,20分钟以后,他将结果返回同事,同事在在聊天窗口发了”微笑“和”感谢“的表情。
5分钟后,领导又对他昨天提的一个新的流程有些异议,于是和领导进行了五分钟的视频会议,确认了方向,开始修改。一小时后将新的流程再次反馈给领导。领导这次非常满意。
阿栗有点享受现在的状态,不过刺耳的电话声忽然传来。阿栗接起电话,电话那边传来领导的咆哮:“阿栗,你在干什么,我要的文档写好了吗?“
阿栗赶紧摇摇头,快速从美好的遐想中回到现实中来,低头看看自己现在的状态,忍不住一顿苦笑。
头发乱糟糟,穿着长袍睡衣,眼睛因为熬夜而浮肿。20分钟前和同事的沟通一塌糊涂,完全自说自话,谁也没有听懂对方在说什么。
领导已经打了3个电话,而且一次比一次咆哮得更大声。阿栗想:看来理想越丰满,现实越骨干。远程办公有点难啊!
02远程办公在中国
其实,像阿栗这样在家办公一团糟的情况我们大多数人最近都在经历。怀着美好的期待,结果不尽人意。
虽然,现在中国社会远程办公的趋势正在向好,但整体发展滞后,来看一组数据。
根据GlobalWorkplaceAnalytics的调研数据,中国在年、年远程办公的人数分别是万、万,9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为8%,预计年远程办公人数万人左右。
虽然年复合增长率看起来好像还不错,但是万的绝对数相对于中国数亿的劳动力人口,简直不值一提。
而在国外却是另一番景象。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截至年,美国超过八成企业引入了远程办公制度,已有万人在家中远程办公,占美国工作人口的16%-19%。
中国的企业这么多,远程办公人口却少得可怜,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远程办公在中国的进程呢?
03中国的远程办公发展为何滞后?
我想原因大约体现在三方面:
1)中国没有远程办公的土壤:用户付费意愿低
2)中国的企业管理重在“管”
3)员工的自我意识有待觉醒
接下来我们详细阐述。
1.中国没有远程办公的土壤:用户付费意愿低
先来说一个观点:远程办公适合在竞争不太激烈的领域,小规模、现金流充足的互联网团队。
为什么呢?
远程办公必然使得沟通效率降低(特别是对于规模大的企业),随之执行力就会降低。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低的执行力意味着随时会被淘汰。那么企业就需要牺牲规模来弥补这一瑕疵,小的团队能更高效快速反应。
所以在竞争不那么激烈的领域反而有远程办公的一席之地。但是,这种行业想象空间不够,资本不会青睐,企业就必须想办法自己赚钱,有一定的现金流保障。
另外,纯互联网公司也相对比较容易远程,大多数环节线上可以完成,虽不能完全实现远程,但总归是远程条件较好的产业。
在国外,实行远程办公比较好的企业都是规模在10-20人的团队,盈利好,业务领域没有竞争,产品以软件、数字产品为主。
而在中国,却很难实现,因为我们的用户被惯坏了!
在激励竞争下,为争夺用户,企业提供大量免费服务,用户在这种环境下被宠溺着,付费意愿极低。
所以中国的中小企业就会陷入这样一种怪圈:靠补贴积累大量用户——拿好看的用户数据去融资——融到钱继续烧钱血拼效率。
而要效率必然不会冒险去远程。因为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错失下一轮融资机会。
过程中,企业不敢收费,因为一旦出现付费项目或开始收费,用户转身就走,并且很快就能找到其他免费项目。
在这种循环中企业要想盈利非常困难。
年,滴滴带着几亿的补贴横空出世,靠着补贴,跑马圈地,很快俘获了一众用户的心,可如今用户数、司机数、单量都大不如前。年,滴滴当家人程维对外宣称滴滴亏损达数十亿,彼时,滴滴已走过了6个年头。它代表了中国成千上万个中小互联网企业的融资模式。
所以,中国的小规模互联网企业的一个困境就是:用户付费意愿极低,无法盈利,只能靠资本,而这种模式客观上不允许远程办公模式的出现。
换句话说: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不具备远程办公的土壤。
2.中国的企业管理重在“管“
企业管理系统的运转同世间万物运转一样,也遵循惯性定律,而这正是管理中的惰性。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多年前便意识到这个问题,他看到工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怠工,于是提出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来进行企业管理,这一理念也影响了无数企业管理者。
但是根植于我们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义理”,轻视“技艺”,那么沿袭至今就是轻视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技人才。
于是中国的管理者们一方面在学习企业管理的科学方法,用制度、规章、法则来约束团队行为;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制度不完全信任,不太相信制度能完全抵御人的惰性,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
于是产生了中国企业管理的一种典型特色,一个字:管。通过管,团队的表现尽在掌握。
1)严苛的考勤制度让领导有“看见感”
很多企业现在都标榜自己实行“弹性工作制”,但所谓的弹性幅度非常小,可能就是9点过后5分钟的免迟到时间而已。
大多数企业还是执行严格的打卡制度,早九晚六是最常见的状态。
有企业一天要四次打卡,早上上班,中午下班,中午上班,晚上下班,四次,缺一不可。
为了鼓励这一制度的顺利施行,公司设置了一种叫“全勤奖”的奖励,虽然数目不大,但是相对于其他奖金,这是门槛最低的一种奖金,客观上对于好的考勤结果起到促进作用。
当然,有奖就有罚,违反考勤制度、比如迟到、早退,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惩罚措施,比如扣钱、罚表演节目等。
这是对员工监督的初级版本,进阶版本是办公室装摄像头、领导忽然站在身后“指导工作”,领导把你叫到办公室“随便聊聊”、你只是上了个厕所手机忽然出现了领导的“夺命连环扣等。
雅虎全球CEO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Mayer)宣布雅虎员工不能继续远程办公,她坦言:“老板最大的担心就是,员工在家办公的生产力是否和他在办公室一样?”
管理者们的“花样关照”给了领导掌控感,让他们觉得员工在自己眼皮底下,工作表现看得见、摸得着,内心觉得踏实、安全,是真正的在”管“员工。
2)残酷的加班文化让考核更注重“时间的累加“
当然,有一些企业的弹性工作弹性幅度非常大,早上10点上班,可能下班也得在晚上10点。
这其中的原因一部分确实因为老板高薪招一人,但是干两人的活,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考核不足时间凑“。
管理者们想要用可量化的目标来考核员工绩效,制度制定得相当完美,可是实施时,由于上文所述我们“轻科学管理”的这种心态,就会产生群体惰性,制度的实施就完全流于形式,导致管理者们只好用超长的工作时间来平衡制度实施不到位的尴尬。
如果管理者率先垂范总在加班,大概率团队会很快变成一个加班团队,加班文化也就根植到了团队成员内心。
这种“天天加班”的虚假繁荣会让管理者甚感欣慰,至少在时间上是可衡量的,考核员工反而变得容易。
而如果真的放手让员工在家“自主办公”,管理者们就要面对“真正考核的挑战,这种创新是对惰性的对抗,是反人性的,管理者没有意愿和动力去主动推动这种创新。
3.员工的自我意识有待觉醒
NLP思维层次当中,有一层叫身份层次,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典型思考方式是:我是XXX,所以我要做XX事。
如果能清晰笃定地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就完成对自己身份的认定,这样的人也可以称之为觉醒者。
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受应试教育,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没有告诉我们,我们该真正思考“我们是谁”的问题。
我们不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我们只是在被动接受,随波逐流。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完成身份认同,成为觉醒者。
所以,当我们走向社会时,我们对于工作的定义更多是“生存的手段”,而非“喜欢的事业”。
我们做的工作很多时候因为“领导发布的指令”,“绩效考核”;我们每天挤着地铁、在客户面前忍者眼泪,看似苦中作乐,但其实根本不知道为了什么。
因此,我们欣然接受了领导的“管”“监督”“发号施令”,坐班制至少在形式上满足了我们对于工作意义的想象: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地方、和一群固定的人完成指定的目标。
这样一来,坐班制反而成了最适合我们这些普罗大众的工作模式。
而一旦远程办公,会打破这种表面的平衡,让我们无所适从,接踵而至的就是“效率低下”“无法集中注意力”“懒癌晚期”等症状。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自我意识没有觉醒,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可以有不同的形式,而不仅仅是上下班地点泾渭分明、时间严格控制。
所以,从员工层面,自我意识没有觉醒,就无法意识到工作对于自己的意义,无法意识到生活和工作取得平衡的方式不只有一种,而这些都极大阻碍了远程办公的实施效果。
04
想要实现远程办公,环境、文化非一朝一夕可改变,更不能期待一夜之间全民思维升级、自我意识觉醒,比较切实的努力方向我想是两个,均来自企业管理层面:
1.绩效考核,结果导向而非时间管理,并且要善用激励提升员工自我管理
不要单纯地鼓励加班文化,而是按照工作的结果来衡量员工的产出,结果可衡量的一个前提是指标量化。同时还要辅以一定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这样员工知道目标是什么,结果如何评定,完成到何种程度会有奖励或惩罚,会自发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目标。
领导不用太在意员工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在什么地点办公,只要能在约定的时间提交任务成果就好,双方皆大欢喜。
这样就解决了管理者总是忍不住“管”,员工又习惯于被“管”的问题,为远程办公提供了初始条件。
2.进行部分时间远程,比如“4+1模式”
远程办公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题,我们完全可以有折中的方式:比如一周4天正常办公,1天远程办公,所谓“4+1模式”。或者还可选择“3+2“模式”。
如今,有很多硅谷科技公司就在采取“4+1模式”,且已被证明是既有效率又能增加员工满意度的好方法。
最后,如果远程办公注定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努力的事情,那么不妨从当下可行的一点小改变开始吧,也许某天我们就真得实现大范围远程办公了!你不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