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校长如何写作,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品质上
TUhjnbcbe - 2023/9/13 19:57:00

写作是校长在履职过程最常用到的一种行为。在目前这种技术条件和办公环境中,校长的写作随时随地发生,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个人的经验,校长写作具有特殊性,其内容、体式和表达方式等,都有自身的规定性,甚至可以把它单独作为一种写作种类来对待。

有经验的校长都意识到了写作的重要意义,但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为自己的履职提供保障,就我所见,系统的研究尚未发现。

一般意义上,可以把写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写作”,一类是“组织写作”。

所谓“个人写作”,主要是指作者以个人身份所作的表达,其交流对象(读者)往往是从作者个人出发来确定的,是个人的交际对象。其交流目的,往往是为改变或影响读者对作者个人的看法和态度,使读者做出有利于达成作者个人意愿的选择或行为。

所谓“组织写作”,则是指作者以职位标识的身份所作的表达,有的时候甚至隐藏作者的个人身份,直接以一个组织的名义来表达,其写作直接代表组织意志。其交流对象(读者)往往是从组织出发来确定的,是组织的工作对象。其交流目的,则是通过写作,改变或影响读者对组织的看法和态度,使读者做出有利于达成组织意愿的选择或行为。

校长写作同时兼具“个人写作”和“组织写作”的性质,这是校长写作的重要特征。这种二重性决定了校长写作的困难之所在;如何处理这种二重性所带来的表达方式的多元性,也正是校长写作艺术之关键。

根据校长写作“个人写作”成分和“组织写作”成分的变化,我把校长写作分为以下五类:

“研究写作”“公共写作”“事务写作”“专业写作”“公文写作”

从”研究写作”到“公文写作”,其中“个人写作”的成分越来越少,“组织写作”的成分越来越多。其变化趋势如图示。

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在具体的分类的基础上,分别就校长写作的目的、内容、体式特征和写作技巧,略加阐释,以供参考。

“研究写作”,就是写论文,它是一种科研行为。从文章体式来说,校长的“研究写作”与一般科研论文没有什么区别。

1.校长个人研究成果的表达

校长是一个专业职位,校长的工作带有强烈的研究性。校长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区别在于,专业研究人员主要是做理论研究,而校长则主要是做实践研究,他们的区别是研究对象的不同,以及由研究对象的不同所决定的研究方法上的一些不同。

校长工作的研究性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有越来越多的校长,参与到”研究写作”的行列,其中最优秀的分子,在研究的系统和深入方面,已经与专业研究人员齐头并进。

校长的”研究写作”,一方面极大地提升校长工作的价值,包括校长个人的专业影响力和对校长职业内涵的拓展;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高校长管理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从而提升校长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

作为校长个人研究成果的表达,“研究写作”通常以校长个人身份署名,有些刊物或媒体在发表校长的“研究写作”的时候,可能会标识校长所在的学校及个人职务,但这个标识没有代表组织的特殊意义,与专业研究人员在发表自己的论著的时候,标识出其所在的单位的名称及职称(职务)一样,只具有通讯意义,没有“代表组织发言”的意义。

换一句话说,校长发表自己的“研究写作”,其观点和立场不代表他所在的学校,也没有对他所在的学校有任何承诺、宣传的意义。套用一句网络语言,就是: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和立场,不代表学校的观点和立场。

2.“研究写作”的交流对象是同行

显然,“研究写作”的读者预设是同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长的“研究写作”是“同行内部专业交流”。同行内部专业交流的一个特征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有系统的“共知背景”:有着共同的研究“范式”,有着基本相同的价值追求,有着大体相同的话语方式。同行之间的共知背景,决定了其写作的姿态,以及写作的具体表达方式。因为同行内部交流,有些话,不言自明,所以只说需要说的话,只说大家听得懂的话。

当然,在这里,所谓同行,包括校长群体和理论研究者群体。校长的“研究写作”,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在交流目的和交流效果上,略有不同。面向校长群体的“研究写作”,主要是经验交流,主要目的是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而面向理论研究者群体的“研究写作”,主要是理性反思,主要目的是寻求与理论工作者的对话。

3.阐释是校长”研究写作”的主要方式

校长的“研究写作”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实践经验的反思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点使得校长的“研究写作”与一般理论研究者的写作区别开来。一般理论研究者的写作,主要是概念构建和系统论证,而校长的“研究写作”,是在对自己的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的关联比照中,寻求到一种解释:我这样做、我得到这样的结果,这说明了什么,这意味着什么,这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什么启示。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实践工作的解释。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就是所谓“阐释”。

阐释与证明相区别。阐释是解说道理,以使人知晓,它主要是解决“知道不知道”的问题,从其思维方向来说,它是对未知事物的发现。证明是推导,以使人相信,它主要是解决“相信不相信”的问题,从思维方向来说,是对既有概念作出逻辑论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长的“研究写作”,其体式可谓“阐明文”,其基本思维模式是:呈示事实(实践过程与实践结果),建立对过程与结果的解释系统。我称这种思维模式为:“晓示”。

4.校长的”研究写作”最重要的技巧是构建对事实的解释链

校长的“研究写作”与理论研究者的写作是不一样的,校长的”研究写作”需要有自己特有的范式和技巧。

校长的“研究写作”是以反思自己的实践为前提的。“对实践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实践的总结”。“总结”是叙述实践过程(做了一件什么事),呈示实践成果(取得了什么成效)。“反思”则是对事实的解释,它回答两个问题:你做了一件什么性质的事,你取得了什么性质的成效。

●你做了一件什么性质的事:

○你对所做的事的理论定位;

○你对所做的事的意图阐明;

●你取得了什么性质的成效:

○你对所取得的成效的理论归因;

○你对所取得的成效的性质揭示;

这就是所谓“对事实的解释链”。校长的“研究写作”,就是对校长工作范围内的“事实的解释链”的构建。这里的写作技巧的关键,是要区别“事实成果”和“研究成果”。现在许多校长的“研究写作”,停留在对“事实成果”的叙述上,而不是“研究成果”的阐释上。

●事实成果的叙述主要是回答以下问题:

○我的研究对工作带来什么实惠;

○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到进步;

○这一成果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什么基础,提供了什么样的可能;

●研究成果的阐释主要是回答以下问题:

○从哪个角度来看待这一方面的工作;

○我的工作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我的工作实践研究为今后的工作在思维、思路和策略上提供了什么借鉴;

校长的“研究写作”,是从自己的实践出发的,这一点区别于理论研究者;其研究成果又超越自己的实践,上升为认知模式,这一点区别于工作汇报、工作总结。

校长的“研究写作”,最重要的是这种思维力,即透过工作中的种种现象,看到工作的背后的逻辑秩序的能力。这种能力,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不够的。

5.案例:李希贵校长的《学校如何运转》

李希贵校长的《学校如何运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出版)是典型的校长“研究写作”的样本,其目录如下:

前言

第一章战略高层

战略高层由多个治理主体组成

治理主体之间的制衡

校务委员会的人员构成

切割权力链

组织战略的管理

对组织边界的管理

第二章教育教学一线

教育教学效益从何而来

平衡管理与教育的分量

学生成长责任中心

教育教学一线的结构

年级制

第三章中层与中层管理者

区分中层和中层管理者

管理跨度

中层的组合方式与组织战略

从价值观到方法论

协商,寻求共同利益

第四章支持人员

内部客户关系

客户类别

防火墙

支持人员以外的客户关系

第五章研发平台

研发内容

研发机制

第六章运行机制

促进支持人员履职

研发平台的运行

教育教学一线

战略高层

在校园里创造市场

双线监督

第七章组织能力

薪酬体系、荣誉体系与职级晋升机制

划小组织单元与责权利等边法则

预算管理

矩阵管理

竞合关系

核心价值观

第八章组织变革

变革时机

第三空间,让正确的人上车

探索期的管理

组织再造

培育内心的哨兵

后记

案例分析:

以上所列内容,当然生发于李希贵校长长期的工作实践,但《学校如何运转》不是对李希贵的校长工作的实践叙述,而在对实践工作的“解释”:——我是从哪个角度来认识校长的工作的;——我的校长管理工作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我的实践为今后的工作在思维、思路和策略上提供了什么借鉴。全书八个部分,即是李希贵校长对校长实践工作理性解释的八个节点,从而构成李希贵校长这个主题的“研究写作”的解释链。

解释链区别于“实践叙述”最明显的地方是:“实践叙述”是根据“事”本身的逻辑展开的,有的时候是根据“事”的展开步骤来叙述,有的时候是根据“事”的项目来展开叙述,而解释链则不一样,它是对实践的“理”的逻辑构建。

在李希贵校长的“研究写作”中,“学校如何运转”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操作版的回答,而是“理的逻辑回答”。这个“理的逻辑回答”就是:

“战略高层”“教育教学一线”“中层与中层管理者”“支持人员”“研发平台”“运行机制”“组织能力”“组织变革”

在《学校如何运转》中,这八个词是专用概念,它们构成李希贵校长对“学校如何运转”的解释链。

校长的“公共写作”不同于“研究写作”,它主要不是一般科研行为,而是一种“组织传播”行为。从文章体式来说,它往往不是论文,而是教育随笔、教育访谈、教育评论、教育叙事等。

1.强烈的传播意图是校长“公共写作”的最大特征

粗粗看上去,校长的“公共写作”与校长的“研究写作”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一方面,它们都是校长的个人表达,另一方面,它们都是校长的思维成果的表达。

但是,校长的“研究写作”主要反映校长对教育实践的理性反思,主要是揭示教育本身的规律和逻辑,是教育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而校长的“公共写作”主要反映校长对教育的立场、观点和主张,是校长的“对外发声”,其交流对象是公众,其交流目的,是试图影响公众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立场,从而促使公众做出作者希望他们做出的选择和行为。直接地说,“公共写作”带有强烈的传播意图,它是一种有现实目的指向的写作行为。

如果说,校长的“研究写作”是一种“自我的呈现”,是学术意义上的“仅供参考”,那么,校长的“公共写作”就是一种“外铄写作”,就是为了让自己对教育问题的看法、立场和主张,能影响公众,能改变公众。

如果说,校长的“研究写作”追求的是“学术意义”,那么,校长的“公共写作”追求的则是“社会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长的“公共写作”更多的是一种一种晓谕,一种宣传。

2.校长“公共写作”读者的普泛性与主题的普泛性

之所以把校长的这一类写作称之为“公共写作”,是因为它的读者预设是公众,是所有关心教育问题的人。所以,它的话题也具有普泛性。它是校长对一般教育问题的发声,它往往反映了校长对一般教育问题的看法、立场和主张。

从写作内容来说,一般不涉及校长所在的学校,也不涉及校长所在学校的具体工作。它不是特别地针对校长所在的学校,也不特别地针对校长在所在学校的具体工作。虽然它带有校长强烈的主观意图,但与校长所在的学校,与校长所在的学校的工作,是相隔离的。

因此,如果说,校长的“公共写作”是一种晓谕、一种宣传的话,它所晓谕的、宣传的,不是校长的工作,也不是校长所在的学校,而是校长的思想。

3.校长在“公共写作”中的显性身份和隐性身份

校长的“公共写作”与“研究写作”一样,是以个人身份署名,是校长个人“文责自负”,代表的是校长个人的观点、立场和主张。但是,相对校长的“研究写作”,校长的“公共写作”与校长的实际工作离得更近。如果说校长在“研究写作”中表达的是他对教育的理论研究的话,那么,校长的“公共写作”表达的则是他的实践纲领。

既然是实践纲领,就与校长在现实中的身份有关。在“研究写作”中,校长即使直接说到自己的学校,也是把自己的学校当作一种“实践的类型”来对待的,读者更

1
查看完整版本: 校长如何写作,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品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