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学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激烈的影响。”当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美国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说出这番话时,现代管理学才刚刚起步。如今,现代管理学已是各种流派纷呈,出现了工商管理、社会管理、技术管理、公共管理、战略管理等多种学科。管理,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组织的基本需求。但是,如何有效管理,却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大意是明“古之道”,可治今之事。在管理学界,“古之道”就是指管理学大师们留给我们的经典著作和不朽的管理思想。企业的管理者在工作之余,以很“经济”的时间,品读管理学经典,汲取大师智慧,相信会有益于管理者们在抉择时做出更优的选择。
相关好书推荐:50部管理学经典解读
50部管理学经典解读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41.9购买已下架主要成就?
巴纳德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的社会系统学派创始人。该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而在这之前的组织理论,往往受古典经济学的影响,偏重于专业分工和结构效率,对组织中的人员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
巴纳德以社会科学家的高瞻远瞩来看待组织,又以物理学家的细致态度来分析组织,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体系。他在这一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巴纳德和德鲁克都属于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巴纳德的贡献主要是理论上的贡献,尤其是组织理论上的创新;而德鲁克的贡献,主要是管理艺术上和文化上的贡献,尤其是对管理实践的洞察。所以,巴纳德是“现代管理理论之父”,而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之父”。?
写作背景?
《经理人员的职能》初版于年,是巴纳德最重要的代表作,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著作”、“管理思想的丰碑”。
?20世纪30年代,正处于行为科学学派的发展初期。人际关系学说的兴起,使管理学者开始注意用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管理问题,注意协调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巴纳德通过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学说尚有不足∶它只重点研究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忽视了人与组织的关系。如果将组织看作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要使系统运转有效,必然涉及到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问题,例如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协调,这也符合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即系统之间的协调。
在当时的管理实践中,也暴露出了某些单纯以人际关系学说为理论指导而不能解释的管理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诞生了,在这期间,他完成了本书的写作。
相关好书推荐:巴纳德组织理论研读重温经理人员的职能从读不懂到解其意企业经营管理学书领导学领导力共同的目标决
巴纳德组织理论研读重温经理人员的职能从读不懂到解其意企业经营管理学书领导学领导力共同的目标决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官方店旗舰店¥67.6购买?本书解读?
本书分为四篇、共十八章,巴纳德在书中对组织和管理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都提出了与传统理论完全不同的观点,形成了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
◎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
研究管理必须从研究组织开始。什么是组织?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有意识地对人的活动或力量进行协调的体系,其中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巴纳德阐述了正式组织的定义和基本要素。正式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的一个体系,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形式的组织,从公司的各个部门或子系统直到由许多系统组成的整个社会。一个组织的成立需要三个条件∶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这些人们愿意做出贡献;实现一个共同目的。这意味?吸?理人员的职能?着构成一个组织有三大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交流。?
不管是哪一级系统,都必须强调协作。协作是整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条件。社会的各种组织,不管它是政治的、军事的、宗教的,还是企业的、学术的,都是一个协作系统。协作系统是动态的,它的运营环境以及组成要素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协作系统也处于不断变化中。
?协作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决定于它的有效性和高能率。这里所说的“有效”,是指协作行为达到了所追求的客观目的这里所说的“能率”,是指在达到目的时没有产生不希望出现的负面效应。“有效”才能维持组织的生存,而“能率”能够使人员产生协作意愿。?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许多具有社会心理需求的个人组成的,如果组织中的个人都不愿意相互协作,那么组织的目标就无法完成。所以,好的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组织成员有协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人要克制自己,交出自己的控制权、个人行为非个人化等。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将不同个人的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活动。例如,作为工人,就必须按时上班,遵守工厂的各项制度。?
巴纳德提出,个人若同他人建立协作关系,就必须处理好相关的社会因素,它们是协作系统得以成立的最基本条件。具体说来,这些社会因素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协作体系中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三是作为协作体系影响对象的个人,四是社会目的和协作的有效性,五是个人动机和协作的能率。
◎组织平衡论
?组织建立后,其存续和发展就成了最终目标。组织平衡理论就是研究组织如何存续和发展的理论,平衡是组织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组织的存在取决于协作系统平衡的维持。”巴纳德指出,这种平衡开始是组织内部的,是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但最终是协作系统同整个外界环境的平衡。?组织的平衡,归根到底是组织的三大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的和信息交流的平衡。
?关于协作意愿。协作意愿的平衡,是指组织为个人提供的诱因,与个人为组织做出的牺牲保持平衡。只有当组织给个人的报酬大于或等于个人的贡献时,个人才可能愿意为组织做出努力和贡献。这里说的诱因是指组织给予成员个人的报酬,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由于诱因和牺牲的尺度通常是由个人主观决定的,因此,组织满足这些诱因是有困难的。?
关于共同目标。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是建立不起来的。如果组织成员不了解组织要求他们做什么,做好以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就不可能诱导其协作的意愿。对于个人来说,组织的目标不一定是一种“个人”目的,但必须使他们看到这种共同目标对整个组织的意义。巴纳德强调,组织目标是整个组织存在的灵魂,也是组织奋斗的方向。不过,组织的共同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关于信息沟通。信息沟通的存在,才使得前两个要素得以动态地结合起来。个人协作意愿和组织共同目标,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联系和统一起来,所以,内部信息交流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信息沟通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信息交流的渠道组织成员要明确了解;信息交流的渠道必须尽可能地直接和简捷;管理者必须采用各种手段纠正信息失真的情况。?
◎经理人员的基本职能
?巴纳德提出了经理人员的职能。他认为,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一个信息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组织中各个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使组织正常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他提出了经理人员需要具有的三项基本职能∶?
第一项基本职能∶建立和维持信息交流系统。?
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的复杂性使得有必要建立一个信息交流系统。这是因为组织中的各个部分和要素必须联结为一个整体,共同的目标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让个人都能接受,使活动的进展维持正常的顺序,这些要求离开信息交流系统是不能很好地实现的。即使有沟通渠道,也应该是方便和直接的。这样的信息系统,就是经理人员组织。经理人员组织的建立,包含确定经理人员的职务、找到合适的人来担任这些职务并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
经理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素质。最重要的品质是要善于领会组织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组织中的各个部分协调工作。他们必须领会与组织有关的整个形势和组织所承担的责任,要忠于组织,要有勇气,要有判断力,受过专门的训练。?
第二项基本职能∶确保组织成员的协作活动。?
组织的实体是人的协作活动,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确保组织成员的协作活动。这项职能主要包括∶招募和选拔能力最好的、做出贡献并能协调地进行工作的人员;采用维持组织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比如说士气的维持,诱因的维持,监督、监察、控制等的维持。通过这么多的维持,来保持组织系统的生?经理人员的职能?命力。
?第三项基本职能∶提出和制定目标。?
令切斯特·巴纳德?巴纳德认为,制定组织目标的职能,是单个经理人员不可能完成的,即使制定出来也不会被成员接受,只有被成员接受后,目标的职能才能实现。
?组织的整体目标要由各个部门单独的具体目标来整合,这其实就是把组织的权力交给各部门,让它们接受组织目标,协调地实现组织目标。?
上面列出的经理人员的三项职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组织的组成要素。与其说这是一门科学,倒不如说这是一种艺术。经理人员不仅要决定各个部门采取的措施,还要从整体上来领会和平衡,做出合理安排。所以,高层的经理们要有整体的系统的观念,要在各个部门的利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经理人员的权威?
巴纳德讨论了经理人员的权威问题。以往的权威概念是建立在某种等级序列或组织地位基础之上的,巴纳德则强调,权威由作为下级的个人来决定。如果经理人员的指示得到执行,就体现了权威,否则就说明下级否定了这种权威。
?权威分为两种。一是地位权威,命令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上级的地位,而不管上级的个人能力如何;二是领袖权威,命令之所以被接受是由于下级对某个人的个人能力的尊重和信任,而并不是因为他的级别或地位。?
巴纳德认为,只有在符合以下四项条件时,个人才会认为上级的命令是有权威并可以接受的∶一是个人理解所传达的命令;二是认为这个命令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三是认为从整体上说来这个命令同他们个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四是在精神上和体力上能执行这个命令。?
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包括四项内容∶第一,制定行动目标。在制定目标前,应该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一旦目标确定,就应该坚决实现。第二,发挥组织领导能力。技术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发挥组织领导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第三,善于运用组织机构。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是协调组织中的各项活动,而不是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或专业工作。第四,发挥全体成员的积极性。领导者的成绩不在于干了多少事,而是能否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
?当一个人被提升为管理者时,他就有了权力,但是,权威还得靠自己来树立。管理者应当具有领导者的基本品质,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体力。特别是精神方面的活力和坚持力。这当然要有一定的身体健康为基础,但两者不能等同起来。领导者有了高度的活力和坚持力,才能承担繁重的领导工作,取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表现出吸引群众的个人魅力。
?二是决断力。做决策必须看准时机,当机立断,不能犹豫不决,耽误时机,而且还要正确决策。?
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领导者首先需要了解对方的思想、心理和需求,这样才能使人愿意发挥积极性。领导者要善于同各种人打交道,善于上下沟通。
?四是高度的责任心。领导者的权力很大,职责也很重要,这些都要求领导者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正确地使用权力,胜任职责。?
五是非凡的智力。领导者要处理各种重大的事务和指引整个组织前进,所以,必须具有非凡的智力才能胜任。?
核心点评?
本书是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一部文字深奥晦涩的难懂之作,其特点被评价为“表述的抽象性、举例的稀少和平淡无味以及文体的晦涩难懂”,这些评价连巴纳德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也导致他的独创性论点散见于书中各处,尽管他作了细致的论述,但只有反复阅读,才能充分掌握其中的精华。?即便如此,也不能抹杀本书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严格来说,巴纳德一生的理论贡献都蕴涵在本书之中,尽管之后又出版了《组织与管理》一书,但后者只是论文合集,只是对他的思想的某些方面进行补充、深化和扩展。?本书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安德鲁斯在本书30周年版的导言中分析说∶“不仅是由于它出版以后对组织理论文献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继续提供重要的但不容易得到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