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统编版高二历史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
TUhjnbcbe - 2024/4/26 19:02:00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知识点一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历史背景

(1)公元前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公元前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3)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2.国家政策

(1)目的: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2)措施

①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

②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

③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3.主要表现

(1)希腊化世界

①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

②作为殖民者,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③被征服地区的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2)希腊化时代

①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②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③文学、科学的发展

(3)西亚、北非文化: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知识点二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蒙古的西征

(1)背景: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

(2)概况

(3)影响

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2.东西方交流

(1)条件:蒙古的三次西征。

(2)表现

①推动东西方的互相了解

②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③民族分布的变化: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1.阅读教材P61插图“亚历山大大帝和波鲁斯”,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提示:(1)亚历山大远征的范围比较广。

(2)亚历山大的远征必然激化与当地人之间的矛盾。

(3)亚历山大善于耍弄政治手腕。

2.阅读教材P63“历史纵横”,思考:马卡比起义反映了什么问题?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1)问题:塞琉古王国的扩张及其推行的希腊化政策与巴勒斯坦发生了深刻的矛盾,人们只能用起义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作用:使犹太人基本赢得独立,传统的犹太文化也可以继续发展。

3.阅读教材P63“学思之窗”,思考:这本是一场平常的民间纠纷,但这个希腊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己的希腊人身份和对方的埃及人身份?

提示: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这个人之所以称自己是希腊人,对方是埃及人,其用意在于强调自己是统治者,对方是被统治者。

4.阅读教材P63“史料阅读”,思考:埃及人为什么不让托勒密王朝使用房屋?

提示:托勒密王朝在埃及进行的希腊化统治是一种侵略行为,冲击了埃及的传统文化,势必引起埃及人民的反抗。埃及人不让托勒密王朝使用房屋正体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5.阅读教材P64“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思考:蒙古军队为什么要进行西征?

提示:(1)蒙古原是一个游牧民族,它进行大规模西征,是当时国内和国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蒙古帝国是新兴的中央集权奴隶制君主国家。他们拥有强烈的欲望,希望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所以对外征战成为最终结果。

(2)成吉思汗拥有强大的武装军队,军种齐全,军队组织严密,纪律性强,官兵平等,所以士兵都忠心爱国,形成一股强大的战斗力,为大规模的西征作好准备。

(3)蒙古帝国有着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政府制度,促成他们有对外征战的野心。

6.阅读教材P64“思考点”,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1)使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于是,东、西方开始频繁交往,距离逐渐缩短,中国的火药、纸币、活字印刷术也因蒙古西征而传入欧洲,间接地影响欧洲的文艺复兴,这是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2)在中国文化西传时,西方的天文、数学、医药、制炮技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东西方的陆路交通和文化交流,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思维导图]

 亚历山大和蒙古的远征

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作战中,亚历山大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合理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善于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光辉一页。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材料二 蒙古西征的胜利,主要原因是在战略上采取由近及远、相继占领的策略,以蒙古大漠为中心,向外一步步扩张。在战术上注重学习各民族的军事技术,用回回工匠制造投石机,提高了战术优势。西征时集中优势兵力,如拔都西征就全是长子,窝阔台认为“长子出征,则人马众多,威势盛大”。剽悍的蒙古骑兵适合远距离作战,战斗力相当强大。

(1)根据材料一,提取其中的主要信息。

提示:亚历山大东征的非正义性;亚历山大作战使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亚历山大的远征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2)材料二提到哪些蒙古军西征胜利的原因?

提示: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

亚历山大远征和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点

(1)亚历山大远征所开创的希腊化时代使希腊文化科学等在城邦外发扬光大,开创了一个东西互补的时代。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西征使中国的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进一步传入西方,打开了欧洲的大门,使欧洲发生大改变。

(2)亚历山大远征和成吉思汗西征都具备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马其顿王国是一个经过改革后的强大帝国,并且周边希腊各城邦面临巨大的危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社会稳定,势力正旺,并且接受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周围各王朝各国家都很混乱。

(3)亚历山大和成吉思汗都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也是远征胜利的重要因素。

(4)两军出师有名,打着报仇的口号,都在全军全民中得到拥护和支持。

(5)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都显示了他们极其凶残的一面,但是为了维持他们庞大的帝国体系,又都采取稳重的兼容并蓄的政策。

(6)亚历山大远征时带着大批希腊手工匠师、商人、冒险家、哲学家等涌入东方,客观上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学家等带回蒙古帝国,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

(7)亚历山大远征打开了西方人的眼界,开始直接间接地接触东方文明古国印度和中国;成吉思汗西征则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揭开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官方外交活动。他们都对亚欧大陆的东西交流作出重大的影响和贡献。

1.研究性学习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对马其顿征服希腊的原因进行探究,符合探究主题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B.雅典和斯巴达的衰落

C.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D.罗马帝国征服地中海

C [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继位后,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传播了希腊文化,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故选C项。]

2.蒙古军西征之后,俄罗斯处于________的控制之下。划线处应填入的是(
  )

A.伊利汗国
     B.察合台汗国

C.窝阔台汗国  D.钦察汗国

D [由“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可知,蒙古军西征之后,俄罗斯处于钦察汗国的控制之下。]

 蒙古西征对中西文化影响的两面性

(1)积极影响

①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②蒙古帝国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进一步加强了东亚与中亚、西亚之间的关系,大大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③蒙古帝国将亚欧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④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注重和保护措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

⑤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⑥蒙古西征所导致的东西方人口大迁徙和蒙古帝国时期各国人士频繁的来往以及蒙古统治者对西域人的信用政策,进一步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2)消极影响:蒙古族的征服战争十分惨烈,在欧亚广阔的被征服地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3.“蒙古族的征服战争十分惨烈,在欧亚广阔的被征服地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所以,蒙古的西征和蒙古帝国的建立对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毫无任何积极作用。”这句话(
  )

A.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前提和结论都正确  D.前提和结论都错误

A [对蒙古族的西征所带来的影响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不应该只看到它消极的一面,更主要的是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

4.蒙古西征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

B.大大推动东西方的了解

C.引发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D.最终被被征服者所征服

D [D项说法本身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知识点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文化

2.拉丁美洲文化

(1)背景

①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

②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

③随着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拉丁美洲的民族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2)表现

①在拉丁美洲,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②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③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

(3)发展

①19世纪上半叶,在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除海地外,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②独立后的西属拉丁美洲和葡属巴西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③战争也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4)特点: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知识点二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背景

(1)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2)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2.内容

(1)拿破仑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2)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3)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3.表现

知识点三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含义:殖民国家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

2.目的: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

3.结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4.概况

1.阅读教材P66插图“英军指挥官约翰·伯戈因向美军指挥官投降”,思考:这场战役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插图显示的是年的萨拉托加战役。这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它以英军的战败而宣告结束。这场战役的胜利增强了美国人民的信心,从此美军从战略防御逐步转入战略进攻,为战争最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2.阅读教材P66“学思之窗”,你还能够说出一些美式英语中来自印第安语和非洲黑人语言的单词吗?这些单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来自印第安语的,如moose(驼鹿),skunk(臭鼬),chipmunk(金花鼠),opossum(负鼠),summersquash(西葫芦),sachem(酋长),wampum(贝壳串珠),tomahawk(石斧)等。来自黑人语言的,如Juke(用假动作诱使对方球员离位)、badmouth(说某人坏话)、fundy(杰出的)、crib(小房子)等。这些单词说明美国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

3.阅读教材P66“历史纵横”,思考: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对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清教因素,例如“契约思想”“上帝选民”“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等思想丰富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容。

(2)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

4.阅读教材P67“思考点”,你认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提示:(1)相同点

①文化产生的背景相同。它们都曾受到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②文化的构成因素相同。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是二者共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他们有着共同的缺陷。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2)不同点

①对二者文化产生影响的国家不同。对美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英国,对拉丁美洲文化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家。

②二者所使用的语言不同。美国的通用语言是美式英语,拉丁美洲的通用语言主要是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③二者的文化特征有所不同。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和权力制衡原则是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战后拉丁美洲的考迪罗独裁权力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5.阅读教材P68“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

提示: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十二月党人”是一些贵族青年军官,他们没有团结工农群众,因此最终失败。但是在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这些贵族青年军官的愿望最后得以实现。

6.阅读教材P68“思考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提示:(1)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2)出现争取民主和民族独立的斗争,改革与统一的呼声开始高涨。

[思维导图]

 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材料一 “现代的美国的文明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列宁

材料二 年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官后,通过法案确定巴黎理工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传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和制图技术,特别是为炮兵、工兵、路桥、造船、军用和民用工程、开矿和地理等技术性的公立专科学校输送学生。”

(1)列宁所说的“战争”是哪一场战争?它对美国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提示:美国独立战争。它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对美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传记作家奥特在《拿破仑》前言写道:“他是一个人类文化的摧残者吗?……把教育绑架到军国主义的战车上……然而,他却是一位法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拿破仑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本国科技和教育的进步;重视近代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其教育政策具有为军事服务的目的。

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分别对文化的影响

(1)美国独立战争:①共和主义的思想压制了专制主义,加快了早期的美国社会民主的发展,使一切朝着更为平等的方向前进。②对广大人民来说,自由、平等和民主不再是陌生的字眼。③自由与平等是美国的立国之本,独立战争胜利后,自由与平等更加深入人民内心,影响着美国一代又一代。④留下种族歧视的烙印。

(2)拿破仑战争:①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②法国大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与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随着拿破仑战争传播到被拿破仑征服的封建各国,给予了那些封建国家里的人民以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③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法国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④拿破仑战争的破坏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1.下图是著名的美国费城自由钟。费城自由钟铸造于年,年7月4日,伴随着它的钟声,《独立宣言》首次公布于世。年4月16日,人们再次敲响此钟,宣告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此后,每逢国庆人们都要敲响自由钟以示庆祝。上述材料说明(
  )

①自由钟反映了北美人民的自由传统 ②自由钟是为了纪念《独立宣言》发表而铸造的 ③自由钟见证了美国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光荣历史 ④自由钟是为纪念年宪法颁布而铸造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C [自由钟铸造于年而《独立宣言》发表于年,故②不正确,材料未提及年宪法,自由钟也不是为其颁布而铸造的,故④错误。]

2.“因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所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这个“前提—结论”式推理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
  )

A.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C.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D.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A [拿破仑对外战争有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一面,也有侵略性的一面。根据这一标准,题干的前提正确,但结论则是错误的。]

 全面认识近代欧洲的文化侵略

(1)基本理解:在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以多种方式渗透本国的思想、语言文字、价值观念、宗教等,其目的在于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从精神上麻痹被侵略国的人民,以实现其殖民的野心。文化侵略具有隐蔽性强、影响深远的特点。

(2)主要方式: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3)基本特征

①它往往不是赤裸裸的文化侵略表白,而是在人类文明的相互交融和渗透,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吸收的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特点很突出。

②它往往不是强硬灌输,而是迎合了某些民族和国家地区追求新奇、崇洋媚外的心理与价值需求。

③它一般不采取与被殖民者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直接抗衡和冲突的形式,而是尽量选择沟通和契合的方式,引发被侵略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中一些消极落后因素的泛滥,造成一种强大的文化逆流,因此不易阻塞。

(4)客观结果:不可避免地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带到被殖民地区,激发被压迫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如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制度与思想等,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3.奕驳斥顽固派反对增设天文算学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学如此,其余亦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借以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

B.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西学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D.有力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

A [材料“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表明借以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改变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4.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A.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D.启蒙与救亡并重

A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同外国商战;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因此其共同诉求是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故选A项。]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知识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2)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的民族命运。

2.条件

(1)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2)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3)一战中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

(4)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3.表现

(1)亚洲地区

(2)其他地区: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4.影响: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知识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战争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2.表现

(1)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

(3)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3.影响

(1)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知识点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概况

(1)印度文化

①独立后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②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③印度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④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2)新加坡和韩国

①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②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3)埃及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

②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③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④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1.阅读教材P71“学思之窗”,观察上面两幅地图,说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哪些新的国家。

提示: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等。

2.阅读教材P72“史料阅读”,思考:这则史料透露出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非洲的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与到协约国的作战中来。但是,在客观上,他们的民族独立意识被激发出来。

3.阅读教材P72插图“反法战争中的胡志明”,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人民在客观上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胡志明也是受此影响,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追求国家独立。他为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阅读教材P72“思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2)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3)帝国主义国家还从殖民地大量征兵,这就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械,他们返转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

(4)列宁说:“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等,说明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5.阅读教材P75“思考点”,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提示:(1)这种文化复兴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国家的独立为前提的。

(2)明显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例如,印度文化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

(3)都非常注重保留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如独立后的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精神,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思维导图]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

材料一 年初,凡尔赛和平会议召开时,胡志明代表在法国的越南爱国者,向各国代表团提出了著名的各民族权利的八项要求。要求法国政府承认越南民族的自由、民主、平等和自决权。但是,巴黎和会并不理睬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要求,胡志明认识到要赢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被压迫民族首先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越南人必须自我解放。年胡志明在法国加入共产党,成为越南的第一个共产党人。

材料二 “我对于这个一错再错,以袒护它的罪恶的政府,断不能再有什么尊敬和爱护?政府一定要有悔过的日子。因此,我起来提倡不合作运动,这运动是那一般要与政府断绝关系的人要实行的。而倘若没有暴动发生,则它将使政府收回它的成命并痛悔它的错误。”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胡志明为什么能够向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团提出八项要求?此后,胡志明在民族独立的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提示: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广泛传播,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普遍觉醒。进步:胡志明认识到要赢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被压迫民族首先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越南人必须自我解放。

(2)材料二中的“我”是谁?如何评价他所领导的这场运动?

提示:甘地。评价:积极: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消极:“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独立运动局限在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独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加强掠夺和战后重新瓜分殖民地使民族矛盾更加激化。

②一战期间宗主国经济控制的放松,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使民族民主运动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③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以及苏联政府对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支持。

④-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宗主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嫁危机,加剧了民族矛盾。

(2)特点:统一性、多样性

①统一性表现在:它们共同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

②多样性表现在:在领导力量方面,有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封建贵族和部落酋长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五种类型;在民族主义思潮方面,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义、苏加诺为代表的综合型民族主义、甘地为代表的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凯末尔为代表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等类型;在改革运动方面,有中东地区、北非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等类型;在斗争形势方面,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最为高涨,非洲的斗争主要集中在北非地区,拉丁美洲主要表现为反美反独裁和反帝反封建的改革。

1.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战争的影响是(
  )

A.引发了十月革命

B.促进了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D.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 [根据材料中“印度支那”“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及“年”的时间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故选B项。]

2.二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东欧和亚洲兴起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②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在战争中得到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A [由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表现。]

 正确认识二战后世界文化的发展

(1)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的人民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能轻易改变的,因此必须承认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如,二战后的印度,虽然受到西方思想价值取向的影响,但是它也努力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使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2)文化是全人类的创造物,它本身不属于任何个人。作为文化创造者兼承受者的人类,虽有民族的区别,但在本质特征上都是一致的。发展和繁荣本民族文化是各民族首要的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如20世纪60—80年代的新加坡和韩国,他们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他们都非常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3)我们应该用多维的思维模式来审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承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相互学习提供了契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重大的关系。

(4)融合不等于趋同,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并不意味着可以以一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强加于另一方,更不意味着去建立某种单一价值体系的“世界文化”。坚持多种文化并存与互补,能够将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结合,这一定会有利于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文化的复兴。

3.二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社会经济都曾出现过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其根本原因在于(
  )

A.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C.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D [根据设问“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普遍得到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4.关于独立后的印度,说法错误的是(
  )

A.政治体制学习英国

B.实行政教分离政策

C.仍然崇尚甘地思想

D.文化呈现单一特征

D [由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关于印度的正确说法。]

单元复习总结

[知识体系概览]

[主题归纳整合]

古今中外的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1.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在亚历山大在世期间及其死后不久,希腊文化迅速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竹地尔和埃及。亚历山大还把希腊的影响传播到以前从未到达的印度和中亚地区。在希腊文化时代(亚历山大征服后的几百年间),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传入到希腊世界。就是这种希腊文化——主要指具有希腊特征但也深受东方影响的文化,最终对罗马产生了影响。

2.蒙古西征使中西文化交流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使先进的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国当时科技成果的精品,得以西传到穆斯林世界,再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同时,先进的阿拉伯文明中的精品也传入中国,甚至欧洲基督教文化也经由阿拉伯世界,直接流入中国。

3.近代的殖民战争对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殖民者把西方文化带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造成了当地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另一方面,殖民者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念,虽然其目的是要淡化被侵略地区的民族意识,但是在客观上,却激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4.两次世界大战都非常的残酷,但是它给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提供了契机。在这一过程中,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意识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这为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在努力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多样性的文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统编版高二历史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