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的父亲于敏,如何从一个穷学生成长为中国
TUhjnbcbe - 2024/5/13 17:34: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权威 http://pf.39.net/bdfyy

在他的眼里,父亲于敏只是个和蔼可亲的普通人。少年时代,于敏先生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顺利从北大毕业。成年后,又将自己的力量奉献给更多的人。被称为“氢弹之父”的他曾说过,如果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那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

出品:格致论道讲坛

以下内容为“两弹一星”功勋于敏之子于辛演讲实录:

特别荣幸今天能请到于辛老师,从家人的视角来跟大家分享,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遥远、神圣的重要科学家们,在生活当中到底是什么样的。请您先跟我们讲讲于先生的故事。

于辛:我觉得要了解我父亲,应该从他的青少年时代开始讲起。在我父亲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他生活在动乱中,生活在日寇的侵略时。当时我们是国弱民穷、民不聊生,日本人的飞机经常在天空飞过。

▲童年于敏

在这种环境下,我父亲感到无力救国,认为只能好好地去学习科学知识。所以,在他心里从小就埋下了科学救国的种子。

▲于敏与父母合影

在他小学毕业以后,离开家乡芦台镇,高中考入了天津市的第一中学。那时第一中学是天津非常好的一所学校,但是由日本人管理的。所以不到一年,父亲就申请转学到了当时的一所民办学校——天津木斋中学。

在高二时,他参加了木斋中学的综合知识考试。这个考试中,高一、高二、高三所有的题都出在一起,他考得非常好。有一位叫刘行宜的老师非常爱才,看到了我父亲的成绩,觉得在木斋中学会耽误他,就推荐我父亲去天津的耀华中学。

去耀华中学需要担保,他就给我父亲提供了担保。当时我的爷爷身体不好,收入也比较低。可耀华中学是个富家子弟的学校,从来没有收过穷学生。但正因刘行宜老师的担保和父亲出色的成绩,耀华中学破例收下了他。

我父亲进入耀华中学以后如鱼得水,耀华中学的图书馆让他印象特别深刻,藏书非常多。耀华中学的语文老师,在讲解历史和古诗时,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历史价值、作者的环境等均会讲明,让他学会了看问题一定要高屋建瓴,要从全局的角度去看。

耀华中学还有一位数学老师赵伯炎先生,他教会了我父亲做学问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每道题要了解怎么解、有几种不同的解法,要前后融会贯通。所以,耀华中学初步培养了我父亲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

在年临近毕业时,我的爷爷因为身体不好,只能把工作辞了,回到老家休养。这个时候面临着高考,对我父亲来说也就面临着失学。父亲在耀华中学的同学陈克潜先生知道了后,把事情告诉了他的父亲陈范友先生,陈范友先生所在的公司决定资助我父亲上大学。这样我父亲才考入了北京大学。

在北京大学有一件事情对我父亲影响非常大。在年快毕业的时候,他考取了张宗燧先生的研究生,但却得了伤寒,当时错误的救治使他患上了肠穿孔。

▲于敏(后排左一)和同学们在北大理学院荷花池

北京大学教务处知道后,医院医院。医院,张金哲先生给父亲做了手术,成功抢救。但手术后治疗还需要阿莫西林(青霉素),那时价格很贵,当时我父亲是个穷学生,他没有钱。是北大的老师、同学们募捐,买了青霉素给他打进去,才挽救了他的生命。

在救治过程中,需要输血,北大的同学们排着队验血,血型跟父亲相同的赵凯华先生、孙亲仁先生给他输了血。同学们也自发排队轮流照顾父亲。这样,年10月1号,我的父亲在病床上听到了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我为什么要说这段故事?因为我的父亲多次跟我们提过,人要学会感恩。在当时日本兵在中国的土地上横冲直撞的环境,更要有爱国精神,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科研生涯的三次转变

已完成:30%//////////

于辛:北大毕业以后,他考取了张宗燧先生的研究生,当时他的方向是量子场论的研究。年研究生尚未毕业时,因为家里很穷,胡宁先生推荐我父亲去了刚成立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在近代物理研究所里,我父亲跟大师们在一起,也是如鱼得水。

但是,因为国家的需要,钱三强先生找到他,希望他转到原子核理论的研究上。当时量子场论研究他刚钻进去,非常喜欢,但因为国家发展需要原子能事业,需要原子核理论,他觉得还是要转。

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他一干将近十年,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文章。在年,由于他在原子核理论领域的出色研究,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在年,他和北大的杨立铭教授合作发表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年1月,钱三强先生又找到了我的父亲,希望他从事氢核理论的预研工作,父亲又面临着一次大的转行。因为在原子核理论上,他刚有所突破,且即将能有更大突破的时候,再次因为国家需要,他加入了氢核理论小组,开始了氢弹理论的预研工作。

我的父亲多次跟我说,他非常喜欢抽象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越抽象越好。但这几次转行,离抽象研究越来越远,最终转到了应用。事后他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课题,他不能有其他选择,必须全力以赴。

其实,年钱三强先生找我父亲谈话时,他还有一种想法,觉得我先把它搞完了,搞完了以后就可以回来。结果,从年10月的“百日会战”,到氢弹原理的突破,氢弹爆炸成功,中子弹的突破、核武器的小型化、武器化,到年我们国家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他为了国家的需要,再也没有离开我们的国防科技事业。

改革开放后科学院恢复重建,年钱三强先生回到科学院时,多次找到我父亲,希望他到科学院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但是,当时我们国家的核武器只是从无到有,离武器化、实战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出于各种原因,核武器研究所的很多人员都离开了。在当时理论部的“八大主任”中,有四位是从事理论研究的物理科学家,其中,邓稼先先生到了院里从事领导工作,周光召先生调到了科学院,黄祖洽先生调到了北师大。如果父亲走了,这个队伍就又缺少了一个。这个时候,我国核武器技术正处于爬坡的关键时期,我父亲只能婉拒钱三强先生的邀请,继续从事国防核技术的研究,一干就是一生。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已完成:50%//////////

陈征:确实,刚才听于老师分享于敏先生的故事,非常感动,我也看到于老师的眼眶里闪烁着光芒。您能不能再跟我们简要分享一下,在您眼里,您的父亲于敏先生,在他和身边人的相互影响中,体现出的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

于辛:刚才说到了,我父亲非常热爱自己的民族和祖国,再分享几个小故事。在天津耀华中学的时候,因为它是富家子弟学校,我很好奇他的同学是否会排斥他,因为父亲是个穷学生。他说不会,因为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找他来解答,他哪怕再忙,也要先把同学的问题解决了,再做他的事情。

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我父亲是个非常刻苦的人。北大的理学院,就是现在的红楼,离景山很近。当时暑假,我父亲没有多少钱,不舍得回家,所以就经常捧一本书,到景山的小山坡上,在亭子里凉快地看书。我记得他跟我说,他有一本《电工学》,看了几遍没看懂,正好利用这个时间看了三遍,终于搞明白了。

在工作中,很多叔叔跟我说,找我父亲问问题有“三不论”。就是找他时,不论时间,不论地点,不论是物理、力学还是其他领域,他都会认真地去解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问题无论深浅,他都从来不嘲笑人,都会很全心全意地帮助别人。

一位叔叔还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回他找我父亲请教几个问题,父亲十分耐心地解答了。转天,父亲又给他几张纸,上面有对这个问题的详细描述。后来我问父亲原因,原来他担心说得不清楚,所以晚上又推了一遍,把结果写在纸上交给了那位同事。

所以,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人,他研究的问题,甚至他自己的一些新的想法,都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人家。

同时,他对工作又是非常实事求是、严谨的。在年12月28日,我国进行了第一次氢弹原理的实验,这次实验标志着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氢弹技术。在年12月27日晚将近零点时,也是实验开始的前一晚,程开甲先生找到了我父亲,觉得这个塔上有一个实验装置还没有屏蔽好,或者没有固定好。所以,两位当时非常年轻的大科学家,就在零下30多度的核试验基地,爬到了米高的铁塔上固定装置,确保能够取得核试验的准确数据。

另外,我父亲也非常敬业。他经常教育我们,干事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从基础抓起。

精诚团结,密切合作

已完成:80%//////////

陈征:您分享的这些小故事都非常得精彩,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像您最后说到,您父亲也给您很多教导。也想请您分享一下,您父亲作为一位大科学家,对您有什么影响呢?

于辛:在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我父亲跟我谈了一次话。其中有这么几句,我印象很深。他说,我没有什么时间教你,你上大学要离开北京,去外地独立生活。我希望你要努力学习,要尊敬老师,要团结同学,在大学学习要打好基础,将来你才能走得更远。

在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工作去向已定,被分到了研究机构。我父亲跟我说,你马上就要走上工作岗位了,工作中要努力、刻苦,研究工作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另外,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更要实事求是。这就是父亲教育我的一些事情。

陈征:非常感谢于老师的分享!最后,我想代大家向您问个问题:在您眼中,您的父亲于敏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包括他的同事们、那一代的科学家,在您眼中又是什么样的呢?

于辛:我的父亲一直把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他的座右铭。

在我的眼中,我的父亲就是非常普通的一个人,非常和蔼可亲,也很睿智。对待同事、对待家庭,从来没有发过火。他非常爱我们的家庭,我能感觉到他对我、对全家的热爱。

我要补充说一下我的母亲。她为了照顾我的父亲,从来没参加过单位组织外出要超过一天的活动,因为她要照顾我的父亲和家庭。我父亲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如果没有我的母亲是做不到的。

▲于敏和夫人孙玉芹合影

为了照顾我父亲,我母亲付出了很多。单位离我们家有差不多米的距离,我父亲开完会,即使有工作餐,也都要回家吃饭,就是为了吃我母亲做的面条。这样的家庭在我住的那个大院里有许多,他们一直默默无闻地为核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聪明才智,所以才能让核工程走得这么远。

我父亲一直强调,大家一定要精诚团结、密切合作,事业才能走得更远。在我父亲的身后,有千千万万的同事在默默付出,无声耕耘,在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着。

▲于敏先生73岁生日时作诗

陈征:非常感谢于辛老师的分享。在他的眼里,于敏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如孔子曾言,“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因为于敏先生和他的家庭,还有周围跟他一样的科技工作者们,他们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生活态度,有共同的努力,有共同的坚持,才让我们有了核武库这样能撑直我们腰杆的东西,让我们国家能够顺利、持续、稳定的发展。

所以,让我们再次感谢以于敏先生为代表的一代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家庭,还有所有支持这项工作的人所做出的贡献。这其实对我们也是一个激励,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时光,而且要把国家建得更好,才对得起前一代科学家们的艰苦奋斗!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获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论道讲坛”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父亲于敏,如何从一个穷学生成长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