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酸倍氯米松乳膏白癜风患者能用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336.html摘要:大学生公共意识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大学生公共意识缺失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公共参与程度不高、公共责任意识淡薄、公共道德素质较低等三个方面。本文通过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维培育模式,探讨全面提升大学生公共意识素养的培育路径。关键词:大学生;公共意识;培育路径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大学生公共意识培育研究”(批准号:YJ)。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在传统社会并不缺乏,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较大差异。早在20世纪初,著名思想家梁启超、鲁迅等就曾对民族精神中整体的“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维度稀缺、公德心缺乏、人格萎缩等问题作过批判。它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自然社会的蛰伏和异化,政治社会的狂热、虚妄,公民社会的理性与公共性三个历史阶段[1]。第一阶段是在长期的自然社会时期,公共意识是由公化为私,实现了其对公心民意的控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共意识得到异化。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公共意识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关系,丧失了物质基础,人们参与公共事务得到很大遏制,只能将对公共事务的热情转化为对政治生活的狂热。因此,这一时期的公共意识徒有虚名。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