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弹性管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根据市场情况,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和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有计划的调整和控制,使企业保持一种稳定的发展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就需要对企业管理进行调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要对经济进行弹性管理。经济弹性管理主要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等方法对企业进行管理。企业实行经济弹性管理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能够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能够提高经济活动的质量、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能实现资源节约。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
1、管理理念滞后,在企业中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忽略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标准。
3、企业管理方法单一,不能与时俱进,没有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环境。
4、企业缺乏人才,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弹性管理的涵义
弹性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是对传统管理的一种创新。弹性管理的内涵就是充分利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能够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使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它是对传统管理理念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要求管理者从过去以“指令”、“控制”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中走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员工的引导、激励和控制上。弹性管理要求管理者在考虑工作目标和任务时,要从个人目标出发,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尽量避免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
同时要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实现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各成员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
弹性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
弹性管理,是指在企业中,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灵活地调整工作结构、工作程序、组织形式和员工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条件的变化,保持企业稳定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弹性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实行弹性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新的课题。在新的形势下,实施弹性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二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三是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企业实行弹性管理的基本原则
企业的弹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而作出的一种动态调整。它具有灵活、机动、机动等特点,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了企业的活力。但是弹性管理并不是万能的,在一些方面还是要有所限制。
弹性管理应当是适度的,既要防止控制过死,也要防止控制过松。如果管理过于宽松,就不利于提高企业效益。
弹性管理应当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和长期发展战略。如果弹性管理的幅度过大,就会导致企业因资源不足而难以维持;如果弹性管理的幅度过小,又会使企业因资源过多而失去方向和动力。
弹性管理应当与适当的激励制度结合起来。要解决如何合理地奖励员工和如何合理地惩罚员工两个问题,使员工能够根据自己的表现而获得相应的报酬,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解决如何激励员工、如何奖励员工等问题。
弹性管理与传统的刚性管理相比较
刚性管理是以制度为中心,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对员工实行制度约束,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奖惩制度等。弹性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强调员工的自主管理、自我约束,通过对人的激励和尊重来实现企业目标。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管理重心不同:刚性管理是以制度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而弹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尊重。
管理手段不同:刚性管理是通过硬性手段实现企业目标;弹性管理主要依靠非正式手段。
管理效果不同:刚性管理依靠制度约束人的行为,而弹性管理则依靠激励和尊重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企业目标。
结尾
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必须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竞争,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到现代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再到经济弹性管理模式,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弹性管理模式是建立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公平公正和经济利益兼顾的基础上的。企业要想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必须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所以说,实施弹性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虽然实行弹性管理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许多细节问题,只有将弹性管理模式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加以总结和完善,不断提高弹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