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教师贡献:高考政治主观题审题方法全揭秘
高考政治主观题要精准答题,首先必须缜密思考、科学审题。审题就是要细心读题,推敲题意,看准已知条件,把握未知条件,判断知识范围,明确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审题要做到“三审”,即:一审“范围”,二审“角度”,三审“内容”。
一、要审设问的知识范围,即明确试题所属知识模块,看它属于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哪一模块。一般说来,审清问题所属知识范围难度不大,考生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但在审析时要注意:不同设问知识范围的限定是不一样的。
(一)有的设问知识范围限定比较具体,直截了当地指明了试题所属知识板块。例如: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你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
(二)有的设问范围是隐性的,需要根据设问中的关键词及其背景材料作出判断。如年江苏高考37题第(2)问,某企业如果准备投资机器人项目,在确定投资前应做哪些必要的调研工作?应抓住关键词“某企业”“投资”,结合设问与背景材料,联系本题其他几个设问,才能确定它是属于经济生活模块。
(三)有的设问范围可能具体到某一模块的某一知识点上。如年全国丙卷39题第(1)问,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答题时不能超过“追求真理的知识”这个范围的限定。
二、要审设问的角度,即审设问的指向。
政治主观题的审题,就跟语文的作文审题一样,必须吃透题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指向是什么,以免走题,造成答非所问的失误。
(一)设问的基本类型(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大类。角度不同回答就不同:如果是要求根据材料归纳问题、道理或者要求分析材料所体现的某一知识等,是要求回答“是什么”;如果是要求运用某个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则是要求回答“为什么”;如果是要求针对材料提供的信息探讨措施,提出建议等,则是要求回答“怎么办”。
1.“是什么”——主要从“现象”、“道理”“依据”“问题”等角度入手。如年全国乙卷38题第(2)问,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
2.“为什么”——则从“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作用”等角度去回答。如年全国乙卷38题第(1)问,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3.“如何做”——应该从“措施”“对策”“启示”“解决”“处理”等角度解答。如年全国乙卷39题第(2)问,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有些问题并不单纯指向某种设问类型,而是泛指。如:结合材料,请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或“说明”等,此类设问要根据材料要求,分别从“三个设问角度”去思考,综合组织答案。近几年福建高考出现“评析”性设问,此类设问则要求我们从材料的“行为、观点”的“是非、利弊、得失、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等方面去审题、分析,但实际上也是“三个设问类型”的综合灵活运用。如年福建高考39题第(2)问,请你对民本思想……这一观点加以评价;年福建高考39题第(2)问,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复杂心态”进行评析。
审设问,要分析问题是否属于哪种类型?这种类型的答题要求是什么?要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弄清问题是什么,做到怎么问怎么答,才能少犯错误,精准答题。
三、要审设问内容,包括内容的主体、客体、手段和过程。
(一)要审设问(或材料)的主体。设问的主体不同,答题的方向就不同。一般来说,经济生活中的主体通常有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个人(消费者、投资者、纳税人)等;生活与哲学的主体通常是各种具体的哲学观点;政治生活的主体通常有国家、政府、党、政协、公民(群众)、各类组织(国内外)等;另外,试题中的相关材料也可能成为设问的主体。
同一范围、同一角度、同一对象,主体限定不同,答案组织就不一样。例:年全国丙卷38题第(1)问,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设问主体是“国家”,答案组织一定不能偏离“主体”——国家(设问——“怎么做”)这个方向。
(二)要审设问的客体(对象)。设问的客体就是设问中要求分析的对象,设问对象不同,所选用的知识必然不同。如年福建高考39题第(3)问,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农民工、家庭主妇和企业家对幸福的看法中任选一种,就实现他们“心中的幸福”提出你的合理建议。该设问(主体是“你”)客体是“个人”(农民工、家庭主妇和企业家),选择的客体不同,答案就有较大差别。除三客体共性答案(国家宏观调控)外,如果选农民工为客体:要侧重回答“保障农民工权益;职工工资;农民工权利和法律意识”;客体是“家庭主妇”:主要从“消费者权益;食品安全;依法维权,参与监督”解答;如果选“企业家”:应该从“制定经营战略,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自主创新,诚信经营,社会责任”等角度入手。
(三)审材料实际内容。包括主体为实现目标而对客体采取的措施、手段及过程。
一般情况下,设问和材料的“实际内容”(不是所有内容)是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否则,答题会过于宽泛,缺乏精确性,难以起到测试能力,选拔人才的作用。
材料内容在审析中要求做到:第一,弄清每层材料有几层含义,主旨是什么。第二,结合设问对材料进行理论思考。第三,弄清各材料的内在联系,概括、归纳其反映的问题。这样,才能挖掘和提取有效的信息,建立理论与试题的连接点。如年全国甲卷38题第(1)问,我国民主党派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能发挥这样的作用?第(2)问,综合材料二并应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对消费和产业发展的影响。这两个问题都要求考生分析材料所反映的实际内容,把握材料核心,运用相关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审题过程也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基础,是考生正确解答试题的前提。审题时一定要做到“三审”(范围、角度、内容);考场上,一定要带着问题审析材料,做到看准题、看全题,并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回忆、检索与材料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具体要求分析、筛选,综合把握,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理论观点,科学全面地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