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群人的成功,才是管理者最大的财富
TUhjnbcbe - 2024/3/26 9:43:00

今天我们谈一谈“管理者的角色认知”。

对于初创公司,带队骨干面临的现实挑战往往是,既要干业务,又要建团队,还要承担各自单元的管理责任;

亦或专业(技术)岗位出身,作为业务精专的老兵,因业务快速发展需要,被组织任命为“新晋管理者”,以期以点带面。

无论哪种场景,专业人员一旦被贴上“管理者”标签,初期大多会有一种角色转型压力,以及“我要学习管理知识,提升管理能力”的成长诉求。

关于管理者的角色认知,我先抛出三个问题,各位不妨先自问自答:

第一,你是谁——组织为什么需要管理者?(Why)

第二,你从哪来——管理者工作有何特点?(How)

第三,你到哪去——你想做一名管理者吗?(What)

一、管理之理念篇

1.商业与管理

很多初为管理者的人,对管理的本能理解是:我去管理别人,把事情做正确。

这个角度貌似没有太大问题,不排除天赋秉异的领导人“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凭一己之力谋定“正确的事”,然后通过管理来激发团队“把事情做正确”。

但我观察到更多的情况可能是,持有“管理别人”的认知,容易把管理者和团队对立看待,不自觉的认为自己作为领导人,自当慧眼如炬,内心的管理假设是如果“事情没做正确”,想必是团队执行力还不够,高瞻远瞩的管理思想未能贯彻落实,归因于他人。

进而生成“我跑的太快,团队跟不上”的根因判断,最后落脚点就变成了团队上下复盘“如何提高执行力”,最终强化了角色对立的循环。

所以我希望大家进一步思考,在一个商业机构中,什么才是管理的目的,什么是管理者的责任,及合适的方式,从源头上理解管理的有效性和真正的价值。

结合商业视角看管理,中西方各有一位代表人物的观点,杰克·韦尔奇说“商业的本质是一项团队运动”,首先强调“团队”两字;同时,既然是运动,目的就是要去赢。短短一句话引出了组织管理和商业竞争性的本质。

从这个角度看,真正能够实现商业成功,本质是因为我们有通过管理团队来实现组织高绩效的能力,在组织层面有所贡献,这才是管理价值的源头。

另一位是任正非,任正非在总裁办内部讲话中谈管理:“商业成功永远是我们生命全流程应研究的问题,管理要权衡的基本问题是现在和未来、短期和长期。”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要为商业成功服务,言简意赅。

相比企业大家的表达,在很多组织里,尤其是创业型组织,我们也会听到很多创始人经常会讲,先经营后管理,先生存再发展。因为经营做不好,管理反而是内卷,越精细化越卷。

还有一种说法,主职干部应该做开拓、做经营;副职干部应该做管理、做守城,两个角色对比之下,把管理归类为攻守关系中的防守功能。

对于这些辩证思考的观点,都有其好的应用阶段和适配场景,但不建议简单的为管理理念贴单一标签,甚至以方法论的形式在初创企业中输出,更有效的做法是,管理者要能持续聚焦在商业成功上,做到“一体两面”:

第一个面,避免对立和刻意偏废。我们不要简单的把它分成先与后,轻与重,或是攻与守的矛盾关系。

对于初创期企业或初创期部门,既要做经营活动,也要做配称的管理活动。

比如,我们做一个业务,是不是可以既做财务层面的业务(财务指标上的增长),同时在建立业务的过程中,也有目的、分阶段的沉淀组织知识,逐步建立业务系统。

第二个面,是动态思考,从专家、业务人员转变为管理者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动态眼光来看管理,因为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管理方式和套路是不同的。

我们无论做什么管理工作,最终的导向都要问自己:有没有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生产力。

2.商业的核心是钱,管理的核心是人

肖知兴在《用热爱战胜恐惧》这本书中讲到一个观点,“商业的核心是钱,管理的核心是人”。

他认为,企业的底层逻辑或者说企业的存在理由有两个要点:

第一,企业要通过人力资源的方式为客户创造价值;

第二,实现了客户价值之后,对组织进行价值分享。

从这个框架中,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是否认为业务是利润中心,中后台是所谓的成本中心。

如果换到客户价值创造的外部视角,实际上所有的企业单元、活动、以及参与到运营管理中所有的资源,都是企业内部成本。

也就是说,企业内部一切活动皆是成本,一切价值都在企业外部。

基于此,可一窥业务思维和管理思维的逻辑区别,要系统思考团队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中,由不同的人构成的复杂生产关系下,有没有堵点,是不是闭环,如此才有机会释放整体的生产力。

除此之外,亨利·明茨伯格曾说过几个观点,相信能帮助很多新晋管理者缓解焦虑,也曾让我受益匪浅:

在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很少能花时间做长远的考虑,他们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务和人物牵引,而无暇顾及长远的目标和计划。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他们用于考虑一个问题的平均时间仅9分钟,管理者若想固定做一件事,那这样的努力注定要失败,因为他会不断被其他人打断,总会需要他去处理其他事务。

那种从管理职能出发,认为管理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说法,未免太学究气了。

明茨伯格主张,我们不应从管理的各种职能来分析管理,而应把管理者看成各种角色的综合体。

总而言之,在每个企业中,管理者是赋予企业生命、注入活力的要素,如果没有管理者领导,‘生产资源’始终只是资源,永远不会转化为产品。

二、管理之概念篇

1.管理的定义

管理的重点有2个:

第一,高效性。当我们组织起人力资源后,不断提升组织效率,不断提升大家的协同能力,产生更大的价值。

第二,有效性。内部的活动一切皆是成本,只有对外部(社会、商业上下游的价值链、客户)产生有效的价值贡献,你才能得到价值回报。

为什么售前团队和售后团队很容易出冲突?根本原因在于大家对目标的认知不一致,一个更注重外部,一个更注重内部。

2.管理的工具

①MBO管理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MBO管理,也就是目标管理。德鲁克认为,所有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②HOM高产出管理

HOM高产出管理理论是格鲁夫在英特尔战略转型期提出来的,英特尔拥有非常多的顶尖工程师,他给工程师们发了一个公开信,信中说到:你知道什么并不重要,你在专业领域有多大的见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转化出什么,你能产出什么。

这个说法十分值得科技创业者,或技术出身的人员去思考,如何在组织中转化专业能力为商业竞争力,如何把自己融入到组织中,实现客户价值创造。

同时,他也是第一次设计出OKR的原型并加以实践:第一,组织要聚焦。第二,全体公开透明,所有人能一致的对齐总目标,减少内耗。

③KPI与OKR

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是约翰杜尔在谷歌成立不到一年的时候,带领了几位联合创始人实践的管理工具,并应用至今,OKR理念也是基于原来的目标管理发展而来。

国内有很多KPI和OKR之争的声音,我有几个理解:

第一,KPI和OKR这两个工具,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一个团队、公司是否实施KPI,或是否选择OKR,并不反映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不反映管理理念的先进或落后。

第二,不在剑,在于执剑人。

O是个目标,KR就是关键成果,它类似KPI体系下的关键指标,如何选择支撑挑战目标的KR,如何定义KPI中的关键指标,这种定义能力才存在好坏之分,所以两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坏,而是是否实现商业目标,是否解决了价值创造的问题。

第三,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就不算饺子。

任正非说,华为有大量的科学家和专家,但如果你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既不能打粮食,也不能改善土地肥力,就不算高绩效。

三、管理者的角色转型

我们要在认知的原点问题去思考,为什么自己要成为一个管理者?它有什么价值、怎么做好这个角色?

1.认识你自己

肖知兴在《用热爱战胜恐惧》一书的开篇作序中提到,古希腊哲学家留下的第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成为阿波罗神谕,刻在太阳神神庙的门楣上。

作为一个管理者,尤其是新晋的管理者,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首先要回到自己身上:无论过去自己是什么角色,角色转型之后,要有平常心、谦卑心、敬畏心。

在认知力、认知思维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局限性,都会有自己的思维盲区。如果你对这一点没有认知的勇气,之后在做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会犯一些想不到的问题,甚至付出代价。

右边这张图是邓宁克鲁格效应,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曾对此讲过两个观点:

第一,大部分人都集中在第一个波峰,也就是愚昧之巅,很多人由于过去的成功经验,认为自己的能力、认知圈,甚至在某些领域是无所不能的。

第二,在中国文化中,很少有人主动指出他人的不足,因为没有帮助你进步的责任,更多是吃力不讨好,这就造成了很多人处在愚昧之巅而不自知。

但管理者恰恰相反,不但有帮助每位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更要发自内心的去帮助他人发现自己,认知自己,或帮他识别他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瓶颈,给他资源、空间、机会。

2.三个转变

从专家或业务大将转变为管理者时,要有三个转变:工作观念;工作技能;时间分配。

①工作观念的转变

过去做业务大将,可能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自己的事情,经常还为自己所从事的业务争取资源。但当你做管理者之后,角色会发生彻底改变,需要注意以下4点:

a.延时满足

很多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痛点:与其教新员工,还不如我自己干。

为什么?

一方面,因为绩效的压力,觉得时间耽误不起;另一方面,自己是从专业岗转变为管理者的,认为自己的技能、认知远远大于团队后备人员。

但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你要给团队成长空间、成长机会,学会延时满足,给团队一个发展通道。

b.做一个幕后英雄

过去,我们的很多精力都放在“我要成为大将,成为明星员工”。但成为管理者之后,你所处的团队,应该围绕共同目标一块做事,你要成就他人。

c.从失败中学习

过去,我们更多是作为一个个体来开展工作,经常把问题归因于外部(领导不给资源、团队协同不够、客户事多)。

但成为管理者之后,你要敢于做决策、担责任,向内归因去找到失败的问题。

d.接受争议

作为员工,肯定是希望跟同事友好相处,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但成为管理者后,你的主要目标就变成“实现高绩效的产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能要去做些管理变革、产品创新,甚至是做些人事上的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争议,管理者就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接受争议,敢于突破。

②工作技能转变

a.项目管理

华为的人力资源有句话:项目管理是练兵场、项目管理是点将台。

一些成熟的组织,在项目管理上是成体系,有打法,有项目的文化、土壤、机制,相对来说考验的是不同角色的专业能力。

但有些组织在初期,从研发体系到项目体系,还处于混沌或磨合的状态,管理者所承担的很多职能,实际上是要通过项目管理的能力释放,同时所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以富士康的PM为例。

第一,不管你之前是做研发还是做生产销售,当你转型到PM(富士康的PM偏管理者),你就是项目的全局负责人。

这意味着外部客户(比如苹果),会将你个人等同于富士康工厂,视你是唯一接口人和案子最高负责人。同理,在富士康内部,你给工厂传达的所有工作指令,都代表着客户的需求,是项目运转的第一驱动力。

第二,PM办公位上班时间不坐人的。

很多公司的管理者都有大桌子,甚至有独立办公室,但富士康的PM,从打卡进入工厂那刻起,基本上全天到下班之前,都是在项目组各成员的办公桌上交流讨论。

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PM会面向客户进行每天的工作进度沟通,第一,同步项目总体进展,确保客户的预期和项目执行满意度;

第二,在关键问题上,代表公司要跟客户提早交流,获得变更确认或新方案授权,管理者时时站在全局角度,统筹项目和资源,真正项目的风险管理不是消灭风险,而是风险尽在掌控中。

b.系统思考

IBM曾对华为说:“你没有时间把事情一次做对,却有时间把事情做错很多次。”

我们不要总是做“救火队长,管理者是日常工作中的最后一道防线,难免会陷于“救火”,所以,要有几个处事原则:

第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从系统角度思考,现在产生的问题,看到的这个“果”,它的“因”是我们以为的“因”吗?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管理者要跳出具体的业务之外思考。

第二,要有管理勇气,不管是对人、对事,还是面向未来找解决方案。

第三,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机会,而不仅仅是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群人的成功,才是管理者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