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王洪才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多重意蕴
TUhjnbcbe - 2020/11/18 6:38: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一分钟阅读

Scanning

摘要

在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全面地把握其内涵是有效推进的关键。概括起来,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内涵有多重意蕴。首先从根本目的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而从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教育,但其核心则是一种能力教育;其次从实践性上,创新创业教育又兼具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品性,而从过程性上又具有合作教育和终身教育旨趣,而其逻辑起点则是一种主体性教育。科学地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挖掘大学教育潜藏的优势,直面它在实践中遭遇的难题,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获得突破的关键。

观点扫描

●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重含义是它代表一种健康人格教育。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它首先是在倡导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业的意志,成为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一员。这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广义理解。为此,必须反对把它狭义地理解为一种创业技能教育或仅仅针对少部分具有经营天赋或科学天赋人群的教育。

●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准就在于大学生是否形成了一个的健康人格,是否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否形成了一种善于反思自我、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意志品质。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避免成为一种简单的技能教育,就必须使它建立在广泛知识基础上。换言之,它应该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教育,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具有通达认识的教育,故而它是一种通识性教育,即是一种有关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目标在于形成一个人具有不断改造自身和改造自然以及改变社会的能力,显然这主要是一种实践能力或行动能力,而非是认识能力或想象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点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即它是以承认学习者独立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也即以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为前提,否则它就无从开展。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是一种合作性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养成这种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个体具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所在。

●大学管理层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将是大学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大学的竞争力,因为它将直接决定大学所培养的校友质量,从而也间接地决定大学未来的声誉如何,而声望是大学办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

文/王洪才

作者简介/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文章出处/《江苏高教》年第3期1-5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人格教育;能力教育;科学教育

(全文共约字)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最为急迫任务之一,因为它关系到能否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培养一大批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问题;它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高等教育质量集中体现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尤其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创业能力上;它同时也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因为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校内外部各方面的大力合作,只有高校内外部各方面形成了有效的合力,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推进[1]。因此,能否很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对高校综合实力的考验。无疑,要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它的内涵。唯有如此,才能把握其中的关键,才能使它在实践中的阻力最小,才能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改革发展稳步推进。

1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从而也是通识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重含义是它代表一种健康人格教育。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它首先是在倡导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业的意志,成为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一员。这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广义理解。为此,必须反对把它狭义地理解为一种创业技能教育或仅仅针对少部分具有经营天赋或科学天赋人群的教育。因为这是一种流俗的理解,是一种“以成败论英雄”的解读。它反映的是一种功利化的要求,是与绩效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观念,而非“以育人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反映。正是这种流俗的理解,阻碍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因为它排斥了绝大多数人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能。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终其一生都不可能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或做出一项科学发明发现,如果按照狭义的理解方式,那么在大学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无意义的。显然,这不符合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定。因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人具有一种创新创业的精神,对人生具有一种坚定的和执着的追求,具备一种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品质,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一种昂扬的斗志,即不能保守守旧,不能依赖守成,必须不断进取,不断拓宽事业基础,必须不断地适应环境发展变化,特别是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适应全球化环境的挑战,尤其是适应传统职业岗位被取代的挑战。

由此可见,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简单化为一种创业技能教育(如仅仅让创业成功人士谈谈创业经验和诀窍,或开设各种创业技能培训班等。尽管这些是必要的,但不是根本的),也不能简化为一种培养老板的教育(不少学校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开设了老板班,这种班级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经商基础的学生而设。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那种普适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型),更不能认为仅仅是针对少数人的教育(现在高校为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广泛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大赛,而参与大赛的仅为少数具有科学发明的天才,而非所有的大学生),从而也不是以收入高低或创业成败来衡量的教育(这是一种最为功利性的教育评价方式,它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就在于学生开办了多少企业,创造的产值和利润多大。这是一种过分以结果来评判教育成效的方式。它往往忽视教育的长效性,鼓励人们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准就在于大学生是否形成了一个的健康人格,是否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否形成了一种善于反思自我、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意志品质。显然,这是针对每一个大学生的,是普遍的,不具有排他性的。其他衡量指标都必须建立这一标准的基础上。如果与这一标准相冲突,那么它将是无效的。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避免成为一种简单的技能教育,就必须使它建立在广泛知识基础上。换言之,它应该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教育,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具有通达认识的教育,故而它是一种通识性教育,即是一种有关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概言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促进人理解人生意义与本质的教育。

洞悉人生的意义与本质,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大学生当然更不例外,因为他们是社会的希望与未来,更需要对人生意义与本质进行透彻的把握。只有他们真正理解了人生意义和价值,才能更好地指导他们的人生,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否则就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负担。我们希望大学生人人都是积极向上的,是具有理想追求的,绝不希望他们是萎靡不振的和无所事事的。要做好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绝不能靠说教,也不能靠灌输,必须靠引导,必须靠启发。哪些知识对大学生人生最具有启发和引导意义呢?无疑,那些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典名著可以担当这样的角色,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受到了人们的推崇,具有广泛的启迪意义和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些经典名著往往通过生动的事例来说服人,而非进行简单的教条灌输,它们与每个人都是亲近的。

所以,读经典名著,就是为了获得人生启迪,就是为人生寻找航向。故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大学生人生奠基,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坐标系。大学教育必须能够使每个大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成长和发展课题,因为它质问的是一个人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认识他自己,如何成为社会所期望的人。为此,要使大学教育富有成效,就必须汲取人类所有的智慧精华,把所有的人类文明财富都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来。换言之,只要能够对人的精神成长产生启迪作用,它就可以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构成。

无疑,这里就对教育方式提出了一个重要要求,即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也不应该是一个被灌输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求索的过程,是一个发挥个人主动性的过程。换言之,学习必须是探究式的,而非被动接受式的。由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在挑战传统的固定的教育内容和固定的教育方式。因为传统的教育都是以传承-接受为目标的教育,以适应社会规范-养成保守品质为目的的教育,而非以学习者自我发现为目标的教育,也非以学习者潜能开发为目的的教育。

2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专业教育,而中心则是能力教育

毋庸置疑,创新创业教育也必然是一种专业性教育。我们知道,专业教育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是一种以特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并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教育方式。简言之,专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规范,能够有效地解决实践需求和指导实践前进方向,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精华部分。我们说高等教育属于专业教育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也必须依赖一定的专业基础,它不可能是没有任何基础地开展,也不满足于现有的专业教育体系,即不是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目的,仅仅从事一种守成式教育;相反,这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即在既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根据现实环境的变化要求进行创造性实践并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换言之,现实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人们无法按照固定的知识体系来解答现实需求,必须在发挥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基础上创造性地回应现实的需求。

很显然,如果不依据过去的知识经验积累,直接实现这种超越是不可能的。进而言之,如果不因循以往积累下来的成熟经验,一切重新开始,成本是巨大的,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尽管传统的知识体系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但这并不妨碍它可以作为前进和发展的参照系。因为只有认识到其存在的缺陷,才能实现真正超越。正是在认识传统知识体系存在的缺陷过程中才能找到个人的突破方向和发展目标,使每个人的潜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那么,专业教育就为个体发展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使个人能够站在人类认识的高地上发展自己。这说明,只有充分地享受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才能使自己的个性潜能得到极大的开发。它告诉我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另辟天地,而是必须与专业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否则就可能是一种低质的、无效的或形式化的教育。

必须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一种能力教育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而非一种只重视知识传授和知识累积的教育。传统教育理念把高深知识的授受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认为只要学生接受了这些高深知识,其能力素质自然而然就发展了[2]。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它把能力当成知识的附属品,没有意识到知识和能力分属于人的认识和行动两种不同发展区域,两者之间虽然具有联系,但本质上并不相同。接受知识往往是一种内化行为,而能力养成则是一种外化行为;知识积累一般是一种理智的建构活动,而能力养成则是一种实践的建构过程。前者的重心在于认识,后者重心在于行动。

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目标在于形成一个人具有不断改造自身和改造自然以及改变社会的能力,显然这主要是一种实践能力或行动能力,而非是认识能力或想象能力,这种实践能力首先体现为一种自我反思能力,其次是一种逻辑建构能力,再次是一种组织行为能力,最后是一种利用外界条件有效达成目标的能力。虽然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两者终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在两者之间近乎手段与目标的关系。而且实践能力形成远比认识能力提高复杂,故而具备了一定的认识能力,不一定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图片来源自网络)

此外,实践又是认识的源泉,实践能力反过来推动认识能力提升。认识能力往往是对事物表面的、静止状态的反映,很难达到立体化、辩证的思维水平;而实践能力则要求对事物关系的处理必须是灵活的、发展的,否则就无法解决复杂的实践问题。

3

创新创业教育起点是个性化研究,终点则是合作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点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即它是以承认学习者独立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也即以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为前提,否则它就无从开展[3]。因为要真正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以学习者主动性的激发为前提,只有他们主动参与了,学习才有成效,否则就是无效学习。如果不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使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就可能变成一种形式训练,就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南辕北辙。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是一种以开发学习者主动性、能动性为中心的活动,必须把学习者放在活动中心的位置。因此,创新创业能力不可能由被动的灌输式教育养成,显然这将是对传统教育体制、传统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观念的一场巨大革命性变革,因为传统教育体制保护灌输式教育,并且以考试选拔的方式来强化灌输式教育。而传统教育观念偏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承而对创新的重视不够,常常把创新当做知识积累的自然结果,这些观念都是落后的,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如果不进行一次彻底的变革,将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学习者放在中心位置,也是对终身教育原理的尊重[4],为此它要求课程内容设计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此才能保证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应是固定不变的,必须根据学习对象不同而进行调整。因而,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开展生成性教学,使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创造性过程。


  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是一种合作性教育。合作教育的基本含义是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具体而言就是教育学生学会沟通、学会理解他人和学会有效表达以及进行有效配合。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不具备通识知识,就无法理解他人,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当然也就难以有效地配合。我们知道,实践能力的养成不可能停留在书斋中,必须走向实践,走向实际,走向市场,走向企业,走向社会。一个人要把自己对现实需要的认识转变为一种满足现实需要的操作性方案,就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社会真正的需求,调查操作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将遇到哪些障碍,探求克服障碍的对策。一个操作性方案的成功实施,不可能关起门来仅由一个人负责操作实施,必须要说服他人接受这一方案并采取相应的配合行为,或征求他人意见完善方案并获得他人的认同,不然这就是一种无效方案。


  因此,个体认识要变成一种实践能力的话,就必须参与实践,就必须与他人进行合作,变成一种众人理解和可接受的方案,那么,就必须有机会了解社会真正需求,了解人们的基本的行为方式,了解社会的价值规则和判断标准。显然,这就需要学校与社会合作,教师与产业部门合作,与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合作,还要与学生进行合作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学生要主动地与实践部门的需求方进行合作,因而,单靠个人努力而不动员他人参加是不可能获得这种实践能力提升的。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教育,在此之际,大学生必须学会包容,学会理解他人。

4

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一种终身教育,更是一种科学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是一种终身教育。因为人生本质上就是一种创业过程,都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理想发展空间而奋斗,也即为了找到自己可以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而努力。只有找到了自己所倾心的事业,人才能真正获得一种成就感,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否则,人很难体验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幸福的本质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毋庸讳言,现代人时时刻刻都在面临着变动的环境的挑战,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尤其如此。环境的变化实质上都是在挑战人们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人们普遍发现,现在很难跟得上环境的发展变化,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变化,因此必须不断地学习,否则就要落伍了。这一切,都需要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建,因为如果不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认识方式和行为习惯,就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说明,人的终身都将处于不断调整和适应之中,也就是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终止于人生的某个点,必须始终努力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需要。难道人没有休闲的时间?当然不是,休闲教育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换言之,休闲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非单纯是为了休息。如此,创新创业教育必然要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不可能仅仅是针对某些人或某个阶段的教育,因此是一种普适性、终身性教育。只不过,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生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不同,意味也不同。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科学教育,即只有通过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种智慧的思维方式,它主张世界上一切问题的解答最终都需要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验证方案、完善方案的过程,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行动研究路线,它遵循了杜威的科学思维五步法原理[5]。我们知道,生活过程从本质上讲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索没有本质的差异,差别就在于对问题所采取的态度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常常采取一种保守的策略,即依靠过去的经验来解决,生怕承担任何风险。惯常的方式是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定或依照他人的经验加以解答,主要目的在于息事宁人,很少认真地思考这种解答方式是否真正有效。这显示出人确实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天生具有一种保守的特质,换言之,人都有逃避风险的本能,往往不敢积极面对风险的挑战。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而科学的思维方式则要培养人积极地面对风险,主动地探寻危机产生的根源,努力寻找解决危机的根本策略,因此,这是一种主动面对风险的策略和迎难而上的品质。这实际上就是科学家的思维品质,因为他们不断地打破常规,追根求源,对面临的一切问题采取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即敢于挑战传统,敢于提出新的假设,敢于进行尝试,从而最终能够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突破性的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养成这种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个体具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所在。

5

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利环境与制约因素

目前,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具有一种天然的优势,从而也最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首先,大学教育是一种面向职业市场的教育,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在就业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不能回避,必须积极地思考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以及自己该储备哪些职业技能。人们也必然倾向于那些最能够发挥自己个性特长的职业进行选择。这也是最容易培养人的创新创业潜力的方面。因此,按照个体的职业定位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就更容易成功。其次,开展通识教育是大学的一种基本职责。大学普遍都把培养自由的、理性的、自觉的人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既是古代博雅教育的目标,也是今日通识教育的目标。大学具有多学科知识综合的优势,从而能够使人的视野与思维不偏于一隅;大学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容易培养人的理性批判精神;大学内在的理性批判精神,也促进人们自警自省,从而有助于培养其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一切都是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沃土。再次,大学从事专业教育具有自己的优势。因为大学设置仍然是依照学科逻辑而来,并且依照专业方向进行分化,这为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专业旨趣发展提供了可能。尽管目前的专业设计还不能使每个人自由地选择专业,但无论哪一个专业,都可以将学习者带向知识的前沿,为个人的创新创业潜能开发提供基础。最后,大学具有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因为它具有鼓励自由探索的基因,这也间接地在鼓励个性发展,而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我们知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建立一个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大胆尝试,才能培养人们永不言弃的品质。

不可否认,目前大学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突破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简而言之,如果教师缺乏对教学改革的投入,缺乏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尊重与开发,不能从促进学生自觉成才角度去设计课程与教学,那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就很不利。我们知道,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教师都是第一位的重要因素,没有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教育就不可能是高质量的。显然,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与大学的教师管理政策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目前大学排行榜对大学管理政策制定影响甚大,它在无意识间使大学教师更加注重对科研的投入而减少了对教学的投入,从而使教学改革、人才培养逐渐变成了一块受到冷漠的荒地。为此,大学管理层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将是大学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大学的竞争力,因为它将直接决定大学所培养的校友质量,从而也间接地决定大学未来的声誉如何,而声望是大学办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一句话,不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大学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这就迫切要求大学领导人普遍地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识,认识到它对大学办学质量提高的直接意义,从而能够在大学管理层形成一种广泛的共识,进而形成一种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的价值观,并最终转化为有效的大学管理政策和大学教师的自觉行动。如果没有这个转换过程,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36号)[EB/OL].[-03-10].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洪才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多重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