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我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域治理丨科技扶贫与
TUhjnbcbe - 2020/11/23 16:58:00
小孩白癜风初期症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89893.html

本文节选自《中国科学院院刊》年第10期

专刊:科技扶贫――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理论与政策篇”《科技扶贫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融合的机制与实现途径》

王克林*岳跃民陈洪松曾馥平

1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年?5?月,作为中国科学院?4?个国家级定点帮扶贫困县之一,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环江县”)实现脱贫摘帽,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责任担当。环江县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将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形成了“环境移民-易地扶贫-生态衍生产业培育-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科技扶贫体系,探索了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与特色产业发展的长效扶贫机制,为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模式样板。

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及《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年)》重大需求,亟须做好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有机结合。

如何实现可持续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融合,成为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科技需求。梳理总结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与科技扶贫的重要探索与实践经验,剖析当前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科技扶贫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融合的机制与实现途径,对脱贫地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以及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1

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治理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

全球喀斯特地貌面积约?2.2×?km2,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5%。我国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3,其中连片裸露型?5.4×?km2?集中分布于我国西南部。我国喀斯特发育典型、地貌类型齐全,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份的??个县(市、区)。

巨大人口压力下高强度的农业活动,致使西南喀斯特地区成为我国主要的石漠化生态脆弱区,相比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漠化是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荒漠化类型。该石漠化地区也是我国最大面积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占到全国贫困人口的?40%?左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个(?年底),区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石漠化治理:

?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年)》,石漠化治理作为一项独立的生态工程正式展开;

?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年)》正式实施;

?年?6?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年)》发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未来?15?年长江上中游及湘桂石漠化综合治理任务,计划治理石漠化?3.94×?km2。大规模生态修复背景下,我国石漠化面积也由??年的?1.×km2?减少到??年的?1.×?km2。

石漠化治理成效

石漠化治理的核心是调整人地矛盾。

1.通过劳务输出(外出务工)、城镇化发展、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等社会共同治理模式缓解了喀斯特地区高强度的人口压力,社会人文发展过程减轻了对土地的依赖,促进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

2.就地石漠化治理与发展特色生态衍生产业,突破了喀斯特水资源高效利用、土壤流失/漏失阻控、耐旱植被群落优化配置、植被复合经营等技术,培育了替代型草食畜牧业、特色经济林果、林下中草药等生态衍生产业,提出了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产业扶贫的协同发展模式,形成了喀斯特生态治理的全球典范。

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演变的总体趋势已由??年以前的持续增加转变为持续净减少,石漠化程度减轻、结构改善,特别是重度石漠化减少明显。与东南亚邻国相比,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显著。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修复对我国碳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贡献———?年植被地上生物量固碳抵消了该区域此前?6?年人类活动?CO2?排放的?33%;其中,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对整个区域碳吸收的贡献率分别达?14%?和?18%,有效缓解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尺度上,—?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植被覆盖显著增加的热点区域之一,55%?的中国西南(8?省份)植被的生物量仍显著增加,其中约?3.0×?km2?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区,占西南喀斯特总面积的?64%,约占全球植被生物量显著增加区域的?5%。

在石漠化治理的过程中,滇桂黔石漠化集中分布区脱贫成效显著。其贫困县减少量位居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首,贫困人口从??年的?2??万减少到??年底的??万,极大推动了中国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的前列。“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我国??年实现全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对稳步推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首要目标(SDG1)——“消除贫困”作出了重要贡献。

2

扶贫开发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机制探索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科技扶贫的先行者和主力军。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自??年承担国家级贫困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定点扶贫任务以来,在全院科技力量支持下,构建县域科技扶贫体系,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在??年实现了毛南族整族脱贫,并为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模式样板。

以石漠化治理为核心,开展喀斯特山区环境移民易地扶贫示范

针对喀斯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人地矛盾极为突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等问题,将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在研究揭示石漠化区域环境容量及其限制因素基础上,对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迁出区人口密度降低的前提下,实施种养结合、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替代型草食畜牧业培育;迁入区(安置区)利用水土资源配套优势,开展土壤改良与肥力提升,发展喀斯特特色经济林果。

—?年,迁出区植被覆盖率提升?40%,土壤侵蚀下降?30%,雨水利用率提高?30%,年人均纯收入由??元提高到??元;安置区植被覆盖率提升?20%,雨水利用率提高?40%,年人均纯收入由??元提高到??元。实现了石漠化迁出区生态恢复和易地安置区移民增收,形成了喀斯特山区环境移民-易地扶贫的科技扶贫体系,为国家精准扶贫中的易地搬迁提供了实践经验与科学依据。

在石漠化“变绿”基础上,发展特色生态衍生产业,促进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与民生改善

大规模生态保护与修复背景下,石漠化综合治理已实现了面积净减少与程度改善的阶段性成果,坚持“绿色生态扶贫”和“特色产业扶贫”新理念,在阐明区域生态恢复的过程机理基础上,研发了退化植被近自然改造、人工植被复合利用、生态衍生产业培育等技术,培育了经济林果、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种草养牛等科技扶贫体系,帮助农民年人均增收??元以上,形成了“生态治理-科技扶贫-生态衍生产业培育”的长效扶贫机制(图?1)。

图1面向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与民生改善的石漠化综合治理

在大规模人工造林基础上,提出了替代型草食畜牧业、中草药及特色水果等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植被复合经营与特色生态衍生产业培育的科技扶贫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了首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特色示范园。

到年底,环江县已有6.5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48%。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环江县脱贫成效。

生态衍生产业的培育,减少了人类对脆弱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利用,也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及生态系统结构与服务功能的显著改善。环江县石漠化面积?—?年减少了?38.5%,特别是重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减少明显;县域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NPP?发生显著变化的区域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27.58%;县域总体上持续表现为碳汇功能,35?年来碳固定总量为?21.45?Tg?C。

同时,调查发现?72%?的农户认为森林覆盖显著增加,农户也认为林地的增加对其生活有积极作用,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状况;65%?的受调查农户认为这与政府石漠化治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工作密切关联,这说明农户也感知到了政府石漠化治理综合工程对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积极作用。

精准扶贫促进了科技创新,形成了全球喀斯特生态领域研究的优势团队与平台

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等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面向国家石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重大需求,服务广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针对石漠化治理技术与模式区域针对性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滞后、生态产业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开展“区域生态格局-水土过程-服务功能提升-适应性调控”的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建成了广西环江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环江站”),建设喀斯特关键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创新石漠化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了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并为环江喀斯特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地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喀斯特研究团队发表关于喀斯特生态国际论文占全球的?20%;环江站近?5?年来,在科学技术部?53?个国家野外生态站中年度评估及五年一次的整体评估均为“优秀”;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NatureSustainability、NatureCommunications?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并受到?Nature?的高度评价与肯定,研究团队成为国际喀斯特生态研究领域的优势团队。

3

当前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

贫困区与生态脆弱区高度重叠,区域“变绿”与“变富”的矛盾突出

良好生态环境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的空间契合点,但贫困区往往也是生态脆弱区,自然条件严峻,高强度开发利用下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国家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大规模造林与自然恢复显著提高了区域植被覆盖,生态脆弱区已显著“变绿”。特别是?—?年,中国的植被增长量占到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25%,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成为全球植被恢复最快的地区之一。

然而,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大规模种植建设连片经济林果、速生用材林等人工林,不同程度出现了生态服务功能较为单一、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新的局部土地退化,扶贫开发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不足。

脱贫攻坚过程中过于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域治理丨科技扶贫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