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包括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黑龙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共87个森工企业,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3个省。经营面积.1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41%。森林面积.23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0.96%。天然林面积.80万公顷,占该林区森林面积的95.60%,占全国天然林面积的15.63%。森林蓄积.96万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16.72%。天然林蓄积.37万立方米,占该林区森林蓄积的96.15%,占全国天然林蓄积的20.06%。乔木林每公顷蓄积.37立方米。东北林区的森林面积辽阔,具有独特的物种组成,丰富的植被类型,巨大的木材蓄积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全国森林资源和林业建设全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东北林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林区广泛分布的大面积森林和沼泽,有着特殊的生态区位优势,是东北众多江河和中心城市的水源地。东北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农业生态系统能否持续稳定,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用水及生态状况能否保持良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边地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的发挥。因此,东北林区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整个东北大平原乃至北方地区不可替代的生态屏障。
同时,东北重点国有林区还是我国重要木材和林产品生产基地。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东北林区的开发建设,东北林区一直是我国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商品材产量占全国的2/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木材产量逐年下降,年年产木材万m3,还占全国商品材的1/4。50多年来,累计生产木材超过10亿m3,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林产品的需求做出了很大贡献,对保障国家的木材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到上个世纪末,东北重点国有林区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形成了包括林场、林业局,木材加工企业,规划设计部门,林业科研机构和林业院校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建设现代化林业体系的基本条件。
但是,由于当时国家财力所限,林区建设中,不可能按总体设计全面铺开,欠账过多;森林经营活动中,重采轻造、重造轻管,缺乏科学经营;加之林区长期政企合一,企业办社会,负担重,致使林区森林资源利用过度,林区社会经济发展迟缓。上世纪末,东北重点国有林区的森工企业都陷入了“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的“两危”困境,必须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探讨重新振兴东北林业之路。
二、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培育历史的回顾
从东北解放后到上世纪末五十多年来,按不同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及对林区森林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大体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
(一)-年解放战争时期和经济恢复时期。东北觧放到建国初期,一切为了解放战争胜利,早期的17个林业局是木材生产的主力军。建国后经济恢复期,当时国家确定林业工作方针是: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利用森林。但是面对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作为三大建筑材料之一的木材,其采伐量是根据需要来确定的。时任林业部部长梁希年7月在林业部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暨成立大会上指出:在国家需要木材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忍痛采伐,更多的是照顾需要。当时是国家经营管理体制,东北各省的林业局,都是单一的木材生产,营林相当薄弱,采伐方式落后,资源浪费较大。
(二)-年国有林开发初期。当时是全面学习苏联时期,东北国有林区完全走上了一条以木材生产为主的道路,开始大面积釆伐国有天然原始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林业计划包含营林事业和森林工业两大部分.,由国家计委农林和工业两个司分别编制。营林是事业管理,森工是企业管理,生产任务由国家下达,木材由国家统一调拨,基建费用全由国家投资,与一般工业项目相同,投资回收期7年。这种不符合森林培育与恢复原理的要求,助长了企业不顾森林资源承受能力,加重采伐,尽快达产,回收投资。随着机械化作业比重的上升,釆伐方式也由择伐变成皆伐,连续带状皆伐变为逐沟逐坡皆伐,更新跟不上采伐,使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三)-年木材大生产时期。年5月通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在其基本任务中提到大力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大量增产木材。年黑龙江省改森林工业局为林业局,全省从原有的24个林业局,一跃为47个。在大兴安岭北坡,连续筹建11个林业局,在小兴安岭西部建起了2个局。时任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在《我对林业建设的回忆》一书中记述:“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后,全国又推行了苏联大面积皆伐的采伐方式,木材产量持续上升,而造林任务年年下降。这样一来造成采育失调,更新跟不上采伐,造林年年欠账,加之我们的造林技术、造林质量又有问题,造林后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低”。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后期,林业问题引起了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期间,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先后视察东北林区。谭震林副总理主持召开“北方林业工作会议”,制定了《林业工作四十条》,提出“轮伐定产,以场定居,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年11月,周恩来总理指示:“林业工作要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为加强森林经营,各森工局都设立营林处,由主管副局长兼任主任,同时还加强了营林队伍建设。
这一阶段从总体上看,东北国有林区建设得到发展,林区道路建设速度加块,林业机械化发展迅速,木材综合利用也得到重视,形成我国重要的森林工业基地。但是,重采伐轻营林为后来出现的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埋下了伏笔。
(四)-年“十年动乱”时期。“以营林为基础”被视为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相对抗,“营林村”是刘少奇提出来,也成为“打倒刘少奇”罪状之一,营林机构被撤销,营林专业队伍被解散。出现大面积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规章制度被毁,皆伐无对象和面积控制,复层异龄林也进行大面积皆伐;更新造林质量低劣,采育失调愈加严重。黑龙江省森工系统皆伐比重由年的30%上升到70%,皆伐地块面积由平均10公顷扩大到30公顷。吉林省森工区的森林资源也由于集中过量采伐,从l年开始持续下跌。1-年,有林地面积减少14.7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减少.9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危机已在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开始显现。
(五)-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年《森林法(试行)》公布,年正式通过的《森林法》,又一次明确“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综合利用的方针”。一系列保护森林、保护林地、发展林业产业、加强森工企业营林工作等法规相继出台,同时为了缓解国有森工“两危”问题,有关部门也不断研究探索。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森工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其他种种原因,一段时期木材生产实行统配材和非统配材两轨制,受利益驱动,木材生产总量居高不下。全国从1年年产木材万立方米上升到年的万立方米,然后连续10多年在万立方米上下徘徊,企业超限采伐非常普遍。从另一方面看,这一时期的造林更新工作处于历史上的最好阶段,东北森工林区增提育林基金,加强种苗基地建设,普遍提高造林更新作业质量。黑龙江森工至年,18年人工更新造林数量大,质量稳步提高,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多种形式造林。
综观东北国有林区森林培育和森林经营5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木材生产为主不合理的采伐方式,不科学的经营模式,森林培育成了林区开发建设中最大的软肋。
造成我国森林经营工作长期不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受限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大环境,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木材。从建国初期到“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木材,又不可能进口木材。虽然国家也确定“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利用森林”的林业工作方针,但是很难落实。
第二,指导思想的偏差及认识的误区。“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对加强森林经营工作而言,提供了好机遇。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相继提出了“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建立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改革”、“林业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移”等林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但是,由于受片面的政绩观影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在“消灭荒山”的热潮中,只求造林绿化,忽视经营管理,只求数量,忽视质量。
第三,林业改革滞后。森林资源长期在公有制的体制下,森林经营主体不明确,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没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森林经营者不是森林的主人,想干什么,怎么干,没有主动权。森林经营管理者和森林经营主体缺乏森林经营积极性。
第四,森林经营技术缺乏。森林经营周期长,不同林种,不同树种,不同经营目标的森林经营方法、措施、效益都不同。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研究探索,沒有形成完整的技术政策体系去指导森林经营工作。
三、天保工程有力推动了资源恢复,但森林质量亟待提升
为了恢复与发展东北内蒙古为代表的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国务院决定从年起全面铺开天然林保护工程,工程主要内容是调减木材产量、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分流富裕人员、发展后续产业。
国务院还决定从年开始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实施天然林停止商业性采伐,至今已推广到全国各天然林区。
天保工程实施已20年,但由于重点不在森林经营,因而从“连清”反映的数据来看,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当前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森林生产力不高。年公布的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乔木林平均每公顷蓄积只有94.83立方米,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不到德国等林业发达国家的1/3。每公顷森林年均生长量为4.73立方米,只有德国、芬兰等林业发达国家的1/2左右。
二是森林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不高。按植被覆盖、森林结构、森林生产力、森林健康、森林干扰度等指标构建的森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我国乔木林中森林质量“好”的占20.68%,森林质量“中”的占68.04%,森林质量“差”的占11.28%。
三是森林结构单一。混交林占有林地面积的41.92%,因而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总的来看,当前森林资源结构仍然存在着:纯林多,混交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中幼林多,成过熟林少;小径材多,大径材少;一般用材林多,珍贵树种少等“五多五少”现象。这样的资源状况,影响了森林多种效益发挥,难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既不能满足社会对林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50%木材需要进口),也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对林业的生态、物质、文化等多样化的需求。
由于森林可利用资源严重不足也影响了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在重点国有林区都是靠国家财政补贴.。更为担忧的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些片面认识与做法,严重影响森林经营正常开展,如强调生态,忽视产业;将采伐与培育森林对立起来;以消极森林管护代替积极地森林培育;重视森林自然修复忽视人为促进;森林抚育不能出规格材;发展林业产业注重林下经济与森林旅游而忽视木材及其加工业等等。现在占全国有林地面积64%的天然林已停止木材生产,即使天然林抚育采伐也禁止出商品材,木材加工也萎缩乃至停产。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靠国家天保及停伐补贴维持。据了解,85%的天保经费用于了人头开支,仅15%用于森林经营。可以说如何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健康发展,还在探索中。
另外,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各森工集团森林资源状况,无论是单位蓄积还是林龄结构差异较大(见下表),应分类指导,依据资源状况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经营措施。
表1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主要结果统计
表2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乔木林各龄组面积百分比(%)
以上两表可看出,吉林省单位蓄积每公顷.8立方米,近成过熟林比率高达61.65%,反之黑龙江省和大兴安岭林区中幼龄林高达62.84%和60.38%,每公顷蓄积仅分别为.30立方米和80.57立方米。显然,不同林区应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而不应该一刀切采取禁伐。
四、科学经营是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鉴于森林具有多功能,面对多功能森林,林业工作者的使命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点:
首先就是通过森林经营,充分发挥其多功能,使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这就要求我们把森林培育成一个稳定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这样一个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一个稳定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应当有一个合理的林龄结构、树种结构、林分密度、下木和草本结构、土层结构等。由当地的地帯性植被构成的顶级群落,就是一个好的生态系统样板。一般现实林分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结构,需要辅助一些人为措施,通过抚育采伐,调整林分树种结构、林龄结构和林分密度,促进森林尽快达到理想状态,这些综合措施之总和就是森林经营。
因此,合理的森林采伐是森林培育的重要手段,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更不能将森林合理采伐视为破坏森林的犯罪行为。长期以来,在造林、抚育管理、采伐利用的林业生产全过程中,林业工作者重点抓森林培育的首与尾,即植树造林与森林采伐,中间时间最长的抚育管理过程(即狭义的森林经营)被忽视。这种粗放经营管理,使大量的中、幼龄林得不到及时抚育,绝大多数的天然次生林也得不到科学的抚育改造,形成了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疏密度极不合理的低质量林分。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由于我们长期忽视森林经营致使我国森林质量低下,既不能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也不能保障木材安全,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
从年开始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现在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全靠国家财政支撑。严格意义讲,迄今为止还未找到有效的且符合林业自然规律的走出困境的途径。
林业工作者另一使命,就是在森林可持续经营基础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森林培育和经营,一手抓木材科学利用。无论是山区建设农民脱贫致富,还是林区开发建设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培育健康稳定高效持续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基础,科学利用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必然,没有收获的林业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林业。如同农业种粮,播种后进行积极的田间管理,以便取得好收成,成熟后就收割。林业上也是如此,植树造林后,要加强经营管理,调整林分结构和密度,使之生长得更快更好,达到成熟后进行采伐利用,这样才能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木材与钢铁、水泥,历来就是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不可想象当社会上出现木材及其制品短缺、供不应求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何况较之钢铁、水泥,现代出现的塑料,木材是可再生、最为环保的原材料,应该大力发展推广利用。
目前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已完全停止商业性采伐,各森工企业主要依靠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停止采伐的财政补贴维持,林下资源开发、森林旅游等收入为补充,显然这种靠国家财政补贴的林业,绝不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发展林业产业还需要认清主副。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各林业(森工)局都力图通过转产,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来替代木材及林产加工业,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为在森林产品中木材及其加工产品是主产品,森林旅游和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虽然潜力很大,只是副产品,只能是补充。以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地处长白山天池西侧的吉林森工集团露水河林业局为例,年全局总收入9.24亿元,其中,木材生产1.32亿元(占14%),木材深加工6.63亿元(占72%),宾馆旅游0.74亿元(占8%),林下经济等0.55亿元(占6%)。木材生产和木材深加工占总收入的86%;旅游与林下经济收入仅占14%。
林区如何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北欧国家芬兰是很好的样板。芬兰的国土面积为33.8万平方公里(为黑龙江省70%),1/3土地位于北极圈内,森林总面积万公顷,年平均木材产量万立方米,年生长量为万立方米,林产品出口占总出口值的1/3以上(年)。芬兰的主要做法是,加强森林经营,实现在森林持续经营的同时,发展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产工业,从而实现了林业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应当成为我国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发展方向。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要走出困境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深化改革是前提,科学培育是基础,发展林业产业是关键,政策扶持是保障。只要以科学态度加强森林经营和科学利用,在建设健康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林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及其它产业,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一定会摆脱“两危”困境,重振雄风。
森林经理是为组织科学经营森林服务的,因此,要经营好森林必须做好森林经理等基础工作。首先要做好二类调查,这是基础的基础,其小班不仅是调查小班,更是森林经营小班,应以森林类型为基础划分;小班调查方法精度要满足森林经营要求;在总结以往森林经营工作基础上,合理确定森林经营类型,並按森林类型,制定生长发育全周期的经营措施;同时合理确定林木采伐量;在以上工作基础上,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指导森林经营工作。
五、结语
1、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既是整个东北大平原乃至北方地区不可替代的生态屏障,还是我国重要木材和林产品生产基地,对保障国家的木材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由于多种因素,特别是忽视森林经营,致使林区在上世纪末,各森工企业都陷入了“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的“两危”困境,必须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探讨重新振兴东北林业之路。
3、天保工程有力推动了资源恢复,但由于工程实施中,森林经营没有摆到应有位置,致使森林质量尚有很大提升空间。鉴于各林区无论是单位蓄积还是林龄结构差异较大,应分类指导,依据资源状况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经营措施,而不应一刀切。
4、科学经营是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首先就是通过森林经营,充分发挥其多功能,使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在森林可持续经营基础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森林培育和经营,一手抓木材科学利用。
5、要经营好森林必须做好森林经理等基础工作。首先要做好二类调查;在总结以往森林经营工作基础上,合理确定森林经营类型,並按森林类型,制定生长发育全周期的经营措施;同时合理确定林木采伐量;在以上工作基础上,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指导森林经营工作。
作者简介:刘于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林业部原副部长,教授级高工。
答问卷,领好礼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举办的有奖问卷调研活动,为期三期的有奖调研活动第二期火热进行中,知识中心将随机抽取33位幸运用户赠送礼品有kindle、院士传记、优盘等精美礼品,快来参与哦!
扫码参与
来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林业分中心
推荐阅读
科研选题神器来啦!
“答问卷,领好礼”第二期火热进行中
里程碑式突破!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实现“量子霸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