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出了新的诚信道德规则体系,正在改变社会文化和大众生活方式。只有通过诚信教育作为转换媒介,才能使诚信道德规则体系落地施行,将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纳入到符合诚信道德规则的轨道。传统诚信教育方法难以起到转换媒介作用,必须利用社会信用体系提供的技术和信用信息基础设施支撑,研发新型诚信教育方法,才能实现转换目标。
比较传统诚信教育方法,基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新型诚信教育方法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技术路线等,而且其方法论是颠覆性的。为创新诚信教育方法,需要为诚信道德规则体系建立新的知识体系。新型诚信教育方法的实践性极强,在实践方法上,全民都将被动参与其中,而主动参与方式则要随着失信惩戒机制的完善而开启。新型和传统两种诚信教育方法之间存在衔接的可能性,或可由采取二者叠加使用的策略。
关键词:诚信道德、新型诚信教育方法、传统诚信教育方法、诚信教育工程。
一、
社会信用体系承担诚信教育任务
诚信教育是“诚信道德教育”的简称,我国自古就有将其列为道德教育和教养内容的传统。
开展诚信道德建设工作和实施诚信教育工程,一直被列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任务之一。在刚执行完毕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中,开篇就将“诚信道德建设”定义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内容:“……以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内在要求,以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1]显然,社会信用体系内涵和外延的定义是以“文明型国家”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以解决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匹配的问题,化解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为目标。[2]
在早年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雏形中,诚信教育就被设计为狭义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基本功能,具有“一级指标”地位[3]。也就是说,社会信用体系从来都重视以诚信价值观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依据社会心理学观点,由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起来的“情境力量”能影响和减少个体失信等不正当行为,激励个体正当的守信行为。
二十年来,尽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成绩斐然,特别是在首个规划期内推进力度很大,却在诚信教育工程设计和实施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诚信教育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成本均显出不足。其实,社会信用体系已经构建了出新的诚信道德规则体系,为新型诚信教育方法创造出能产生“范式转换(ParadigmShift.)”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但是,诚信教育工作却始终囿于传统诚信教育方法,在方法论上没能顺势取得“质”的突破。
图1早期定义的狭义社会信用体系基本功能示意
诚信教育被设定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功能,有着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众所周知,社会信用体系理论和技术框架设计始于年,当时处在中国经济跨入信用经济门槛的前夜。最初,为它设定的基本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防范、转移和控制商业赊销和金融信用投放产生的信用风险,为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功能提供技术支撑,建立适合信用经济发展的市场交易规则,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抓手;二是以“集成式”工程方法快速建起我国的大征信体系,实现对发达国家成熟征信体系的赶超。
如果从中国社会道德重建角度诠释上述功能,建立新的市场交易规则就意味着重塑商业伦理。在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块”中,失信惩戒机制是核心手段(图2)。在理论上,“伦理”与“道德”两个概念大致相同,经常互换使用,两个术语之间的细小差别在于:“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个人,更含主观、主体、个人、个体意味;而伦理更具客观、客体、社会、团体的意味。”[4]自然科学对道德的描述则是:“道德是一种自然现象,受制于自然选择的力量,植根于神经生物学,受地方生态学的塑造,并为文化发展所修改。”[5]
图2失信惩戒机制及其内涵
图2中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由官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实施;“市场联防机制”由市场参与者实施,实施范围有可能突破市场而介入社会领域。“守信激励机制”似乎在名称上与“失信惩戒机制”对等,但社会信用体系主要是防控广义“信用风险”的治理工具,守信激励只是其次要的辅助功能。
近年来,失信惩戒机制落地运行,建立其一系列以诚信道德为主的道德规则,规则主要用来规范各类市场参与者经济行为的,其价值内涵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暨公共利益。但是,只要架设一条“物质VS精神”的转换通道,就可在精神层面上体现规则的价值观,而设计和建设基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新型诚信教育方法”,就是为建造一条高效率的转换通道奠定基础。
依据道德哲学理论描述文明,人类接受的道德原则可以归结为诚实、贵生、自尊、谦虚、智慧、节制、勇敢和中庸[6]。文明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理想,在上世纪中后期,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为寻找全球共同接受的道德做过研究,多次对全球各文化和宗教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全世界各民族达成共识的好品德可辨明为三种:谦逊(无我)、仁爱(同情)和诚实。”[7]可见“诚实”(或“忠诚”)被人类共同认可的一种“美德”或“善”,确定了“诚信”符合人类的普世道德观。以中国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情况为例,上溯至孔夫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学的“轴心时代”,凡两千五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的诚信道德教化几乎从未间断过。“诚信”是被中华文明认定的美德,在最崇高的“仁义礼智信”道德观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社会道德和商业伦理失陷问题,存在着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相匹配的矛盾。郑永年教授曾说:“当代中国的两种显著的并存现象是:一方面是过去的四十年取得了高速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另一方面,是社会道德体系的解体。”[8]
年8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文明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的工作方案》,针对当前经济社会中的诚信热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失信突出问题,组织中央文明委有关成员单位,集中开展10项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9]
其实,这是继年8月印发了《关于集中治理诚信缺失突出问题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的工作方案》之后,中央文明委再次就治理诚信缺失问题发文,说明了中央文明委决心根除先后合计19类诚信缺失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先后两次《工作方案》中,中央文明委均对诚信建设提出多项具体要求,包括“加强诚信理念教育,开展诚信实践活动,把诚信建设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构建诚信教育体系,不断增强人们的诚信理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努力打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积极构建诚信社会、诚信中国。”
中央文明委采取连续行动和务求根除上述领域的失信,同时高度重视诚信道德建设及诚信教育,所期望的是取得整治失信的长效和根治。对照《工作方案》在诚信教育体系构建方面的要求可以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在推进诚信道德教育方面。也就是说,整治失信要取得长期效果,寻得根治之策,必须设法提升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诚实守信的精神境界,实现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方向的转变,需要诚信教育工程发挥“桥梁”作用,即在“守信行为”和“诚信道德”之间的桥梁。
从诚信教育的目标和成效看,传统诚信教育方法确实存在着效果不佳、效率低下和人力物力成本高等问题,而新型诚信教育方法冒出了苗头却没得到重视。如果不能在诚信教育方法上取得突破性改进,或推倒重来,则不可能达到中央文明委所期望的效果。因此,在十四五规划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该在创新诚信教育方法上大力投入研发,重新设计诚信教育工程。
二、
新型诚信教育方法论
千百年来,主流的传统道德教育主要采用“注入式(灌输式)”教育方法,运用的基本策略是将圣贤教导、主流价值观和道德榜样组合形成道德教条链条,对受教者进行灌输,刺激其大脑认知神经,促使其产生积极反应,致使道德教条内化为其价值观。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施教者往往假设,受教者终究能够觉悟,其文明素质会不断提高,并落实到其行为方式。公式化的传统道德教育过程可被描述为:教条灌输—觉悟提升—心理反应—生理反应(行为落实)。当然,诚信道德教育只是道德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类别,且采用相同的教育方法。经实践检验,依此原理形成的道德教育方法,用于培育小众的“君子”人群有效,而用于教导普罗大众则收效并不理想。在社会处于道德水平普遍低下的发展阶段,传统道德教育方法效果差且收效慢。
就方法论来说,新型诚信教育方法对诚信道德问题的性质认识不同。之所以将其冠以“新型”,为的是与传统诚信教育方法加以区分。在学理渊源和技术方法上,前者绝非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升级”,而变化性质是“质变”或“新类别”。当然,在科学依据上,新型诚信教育方法刺激受教者的脑科学机理不同,受教者做出理性守信决定的心理过程也不同。
对社会来说,个人理性具有公共道德方面的意义。新型诚信教育方法追求受教者个人理性的目标,还极力压缩其做出道德决定的时间,以提高其决策效率。所以,比较传统诚信教育方法,新型诚信教育方法的工作原理大不相同,也存在着教育理念上的差异,更多地依靠道德规则体系和技术手段。在公众利益和公共道德面前,怎样“让(自觉)”或“迫使(他觉)”受教者做正确的道德选择?传统诚信教育方法寄望于通过启发式教育使受教者达到自觉,而新型诚信教育方法则通过技术操作则使他觉作用于受教者。
也就是说,由于得到了社会信用体系提供的支撑,新型诚信教育方法可以用最简单和最直观的方式培育或训练受教者的理性,阻断其惯常出现的思想斗争和心理博弈,让其理性思维直达“选择诚信”的终点。新型诚信教育方法对受教者的觉悟和自觉不抱有幻想,使用技术手段去迫使受教者的行为符合诚信道德的底线,因而能缩短教育过程,降低施教者的功用。用科学哲学语言描述,即在教育方法上发生质变性质的“范式转移”,前者对后者实现了颠覆性的替代。
依据从“刺激源”过渡到“有意识自制(意志力)”的行为心理学理论,也能很好地解释新型诚信教育方法为什么有效的原因。由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强度足够大的刺激,将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过程和效果深度告知受教者,在受教者头脑中映射出“刺激源”。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只要受教者能感知到这个刺激源,就会改变其认知,并影响或控制其行为方式。[10]
因此,在设计新型诚信教育方法时,可以将传统诚信教育方法中的精神文明和心灵感应移出研究框架,将“明理而后行”的教育方法进行次序颠倒和形式简化,而且无须考虑内化道德教条和提升精神文明问题。所谓次序颠倒和形式简化是指,描述教育过程的公式被改造为:行为强制—心理反应—惯性生理反应—懵懂觉悟。
由此可见,新型诚信教育方法之所以提高了效率,是因删除了受教者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新型诚信教育方法具有“唯目的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