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海长桥街道华东一居民区党员一行54人于11月13日先后赴上海工匠馆和临港海绵城市展示中心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领略大国工匠风范,了解智慧城市雨洪水系统科学管理,在参观学习中深切感受上海的发展变化。
领略大国工匠风范
上海工匠馆是一座集中展示上海百年匠心的红色文化打卡点。走进位于市工人文化宫一楼的上海工匠馆,大家先在序厅观看了一段视频《东方潮涌》。半弧形的大屏幕,画面鲜艳夺目,展现了上海百年工业发展的历程以及变化。大家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不愿意错过任何一帧画面。画面里呈现的每个劳动硕果,都凝结了工匠们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无不让大家感慨工匠们的过人之处。
场馆以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多元的展示方式,全方位向大家描述不同时期“匠心”的结晶以及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进程。印象最深刻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那段时期,一批批“上海老师傅”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为国家建立完成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进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书写了华丽篇章。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大家看到了耳熟能详的品牌: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这些品牌记录着民生,唤起大家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并展开了热烈交流。在言谈中,感受到他们对能工巧匠的敬佩之情。
织布机和磨床、航空发动机、玉兔二号、北横通道盾构、钻井平台、万吨水压机、C大型客机、洋山港四期无人码头……这些串联起过去的峥嵘岁月,汇集了亿万劳动者的磅礴力量,将继续创造新的奇迹和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停奋斗着。
了解智慧城市雨洪水系统科学管理
随后,党员们驱车赶往滴水湖畔旁的临港海绵城市展示中心。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大家首先参观了室内展厅。室内展厅主要是科普海绵城市规划成果和原理知识。讲解员通过三维动画影片和现代科技手段,为大家清晰展示雨洪来临时,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的具体功能和作用,使抽象、专业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室内讲解结束后,大家对海绵城市有了初步的了解。
随后,大家移步到室外展示区。室外展示区综合展示了海绵城市应用技术的实际效果以及水循环树型雕塑、生态多孔纤维绵、雨水花箱等海绵城市材料展示与技术运用等。展示区还设计了多种互动环节寓教于乐。例如:自行车观众体验区通过自行车运转的动力,将净化的雨水资源喷射到花草上,再利用水资源于养护;跷跷板互动区域通过跷跷板上下摇动启动水泵把以往蓄存的雨水引流入海绵渗水材料,可感受到地面对水的吸收。
海绵城市建设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既能避免洪涝,又能有效的收集雨水。通过室外参观学习,大家加深了对海绵城市的认识,也充分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活动结束后,党员们纷纷表示,上海工匠馆和临港海绵城市展示中心是“四史”的一个缩影,从上海的日新月异中感受到了上海的发展速度,下次有机会的话,还会再去参观。华东一居民区党总支表示将继续把“实”字贯穿“四史”学习教育始终,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扎实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凸显“四史”学习教育实效,积极引导全体党员主动担当新的使命任务,主动实现新作为,为上海的城市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日一课”学习实践活动
介绍
“一日一课”学习实践活动项目是通过走读红色文化、开展理论学习、参与实践活动、交流心得体会四个环节(走、学、动、说),运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和新媒体传播手段开展的针对党内外人士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报名
-
服务范围:
接受各行业基层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党员
以团队和个人形式进行报名
党课报名地点:
上海各区东方社区信息苑
更多精彩
敬请期待
Tips:
所有门店信息可长按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