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阅读需5分钟
陈春花老师的《管理的常识》,是一本经典的管理类入门书。其核心思想来自西方各位管理大师和德鲁克先生,同时也加入了陈春花老师的自己的管理工作实践,特别适用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此次由来自核桃书社的励辉旻用近90分钟的视频时间来解读了这本经典之作,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分享者介绍:励辉旻,他有着二十年互联网项目运作经验;他曾成功创业三次;现任多家公司的互联网战略和管理顾问;同他还是财富中文网特约电商专栏专家、李开复老师的群英会成员、几家知名风险投资基金的项目推荐人;
第一部分
视频20分钟主要讲解了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陈春花老师的核心管理观念为何能够打动人心、以及这本书的解读结构,从内到外的剖解,从基本理念-人的要素-事的要素。其中的精彩部分是励辉旻讲解了五个管理原则:管理始终要为经营服务、管理是一种分配(责权利的分配)、管理是让效率最大化、管理是让一线员工获得和使用资源、管理是通过别人的工作来取得成果的同时管理者也是通过成就他人来成部自己的。
第二部分
视频30分钟主要讲解了与人相关的要素,组织和组织架构、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区别、各级管理者的要求以及管理特殊人才的方法。精彩之处在引用了阿里的组织架构变革案例和三湾改编的案例,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
第三部分
视频40分钟主要讲解了与事相关的要素,如何通过激励去激励人员和推动项目,如何理解计划和控制,用PDCA和应用管理控制循环、以及决策的常识。其中的精彩之处是其详细的讲解了曹操的领导力结构、阿蒙森和斯科特首登南极点案例中对于计划和控制的应用。最后从外到内,用事的要素-人的要素-基本理念对全书的内容做了总结。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更多的内容:
读者评价:
很好的管理书。从8个方面探讨了和管理相关的8个概念。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能一眼看出管理中不合理的地方,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管理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还以为自己有天赋(大雾),看了这本书才发现,这8个常识虽然很常见,但在细节上,我还是有很多偏颇的。作者直截了当的指出这些错误的认知点,并传输了正确的管理知识,以及相应的探讨。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对高层、中层、基层管理各自使命、职责进行了细分,反思自己是否在做与岗位匹配的工作。对于管理小白来说,此书可读性很强。全书划重点,后续结合目前在读的另外一本做读书报告。
相当不错的一本书,管理扫盲课,列出来了很多管理书籍,有的学习了,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韦伯、法约尔。真是越看越精彩。学的东西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多么无知。
最易懂的语言把管理进行分析和讲解。其中那些看似简单道理背后蕴藏的管理通病或须警醒的细节,让我醍醐灌顶。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所在的公司案例,有了新的视角。很想推荐给做管理的朋友们和从事人力资源的亲。
可读性非常高,是一本入门书籍,解决了很多实际的常识问题,有很多新的观点,但实际操作上来说,其实难度会大一些,因为管理是一个从上到下的问题,上而不推,下而无用。希望各公司各管理层都可以看一看。
读后感:
管理是一种实践,更应成为一种常识。
本周通读了《管理的常识》一书,书中从管理、组织、组织结构、领导、激励、角色、计划、控制八个方面对管理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语言精简易懂,对我这枚职场菜鸟也大有启发。
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大学期间我的专业是经济学,但也学了不少管理类的课程。作为一个未踏足社会的大学生,感觉老师讲的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等等的内容,我都理解为一套套的理论知识。毕竟对企业实际运行的情况并无概念,自然也对“管理”一词谈不上深刻的理解。参与工作后,对企业的整体运作有了更好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有了真正参与到“管理”中去的实践经验。在有了一定的管理学概念基础上,接触到实际生产和基层管理,便能把领导的决策与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此时是对“理论”赋予实操的含义,让理论变成具有实际效用的技能;然而,我们常说的技能,是有一定的技术门槛的,并且是对于特定情境、特定工作中才适用的能力,而“管理”,则更应该成为每个人日常行为的一部分,遇到问题不是考虑“用什么管理方法"去解决,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解决”。换言之,管理应该渗透为每个人常识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一本单独的词典,需要用时再翻开。在我看来,这就是管理从“理论—技能—常识”的演变过程。
关联阅读:
作者:陈春花
在中国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的20年间,我们发现,身边非常多的人喜欢尝试各种新理论,只要有新概念、新理论或者新观点、新模式出现,人们就会蜂拥而至,希望可以找到成功的诀窍。现在又走到另外一个方向,去管理成为时尚,甚至认为互联网技术会有新时尚,互联网时代不需过多的管理。但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不是时尚,而是经典;不是概念,而是规律。阅读经典著作是我们的选择,我们需要清晰理解管理最基本的理论,需要明确管理理论的核心内涵,更需要真正理解管理的本质。
作者:德鲁克
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但是在所有的知识组织中,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其实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没有所谓的职权,只要他能为组织做出突出的贡献。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作者:拉姆查兰
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各个领导层级拥有出色的领导者。然而,企业内部培养领导人才的传统模式,常常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本书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指导企业成功应对今天的商业环境带来的挑战。领导者的每一次晋升,都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实现转型:领导技能——培养胜任新职务所需要的新能力,提升领导力;时间管理——重新配置时间精力资源,决定如何高效工作;工作理念——更新工作理念和价值观,让工作聚焦重点。“领导梯队模型”源自通用电气等世界卓越企业的实践,对于企业制定领导人才继任计划和培养各级领导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