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PISA测试中,德国学生排名第20位,在参与测试的79个国家中处于中上游水平。但若以学生学习时间和最终学习成绩之间的比值(即学习效率)来衡量学生水平,德国则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相比之下,面对多次排名第一的中国学生,中国家长却仍充满焦虑。中国中小学学生陷入学业负担重、竞争压力大、学习时间投入多的窘境。德国父母的“从容淡定”,原因究竟为何?本文将从德国政府、德国教育环境以及父母本身具体探究其背后根源。
01
德国父母的“强心剂”——
政府高度重视,及时调整教育举措
与参加PISA测试的其他国家相比,德国政府对PISA测试结果的反应迅速而强烈。传统上,德国基础教育一直采用“输入控制型”的质量管理方式,基于分流、分类培养的教育模式,在“入口”对学生进行筛选。年PISA测试*结果发布后,德国基础教育界意识到,在严格把控“入口”质量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各项成绩检测,以此确保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因此,自年以来,德国政府加大基础教育改革力度,将教育发展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上。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PISA测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自年以来,每3年举办一次测评,年测试结果为目前最新数据。
重视学前教育,确保教育起点公平;
实行全日制教学,积极推动课程改革;
制定统一的国家教育标准和教师教育标准,全面实施教育质量监测;
积极开展多语种教学,促进移民背景学生的教育融合。
至年PISA测试德国各项平均分与排名情况表
图片来源:《教育测量与评价》(年第6期)
在德国政府一系列的基础教育改革之下,到年的多次PISA测试中,德国学生的平均成绩得到明显提升。德国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有问题及时做出相应调整,这无疑是给德国父母注入一剂“强心剂”。
02
“轻松”教育环境给予德国父母低压力
作为学前教育与中学教育的中间阶段,德国小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逐步引导学生从幼儿园阶段的游戏式学习转向系统式学习。除传授阅读、书写、计算等基本文化技能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外,德国小学教育还强调继续保持并呵护“孩子们对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乐趣”。为此,德国基础教育保持慢节奏的教学状态,紧随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循序渐进。
针对学生成绩,学校不设定正式评分;学生之间也无排名之分。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采取个性化教学,不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跟上统一学习进度。每学期期末,教师为每位学生编写详细的学习发展报告,指出其优点、进步之处以及还需加强和改善的地方。因此,家长和学生也不会面临巨大的学习、竞争压力。
桌游MasterMind(头脑大师)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