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系统:全新的治理机制变革
——武汉大学“珞珈创新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一讲)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通讯员邓明亮)8月15日,由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主办,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承办的,武汉大学“珞珈创新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一讲)举行。
讲座由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主持。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张贵以《创新生态系统:缘起、理论与实践》为题作专题讲座。5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会议平台参加讲座。
张贵从缘起、理论、实践、案例四个方面详细解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创新生态系统”“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创新生态系统”“我们怎样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雄安新区怎么构建适合自己的创新生态系统”等问题。
张贵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范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既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性经济组织、第三种治理机制,也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机制变革。他介绍,创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复杂且难以复制、开放并且共享、多样性共生与平台运作、生态位分离栖息、自我演进和修复、创业精神与创新文化、可持续发展与不断反哺等七个方面的特质。
“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共包括开放与共享、竞合与共生、催化与涌现、学习与反哺、扩散与捕获五个方面。”张贵表示,开放与共享是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必备品质。多元主体间竞合共生是关键,主要包括竞合共生单元、竞合共生平台、竞合共生界面、竞合共生网络四要素。催化与涌现表现为系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系统内外部的创新要素彼此相互作用,质变出现在系统的宏观层次上。学习与反哺是创新生态系统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是从生态系统孕育开始,是低收益的创新策略不断被高收益的创新策略所取代并反复直至达到系统整体成熟的过程。扩散与捕获是创新生态系统从孕育到成熟必须经历的过程,扩散指的是创新技术、理念以及方法基于时空条件的不断变化而持续延伸、演化以及扩展其应用领域的过程;捕获强调创新主体通过内部的学习机制对创新资源进行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模仿、获取三种模式。
张贵结合苹果公司、IBM公司、阿里巴巴公司、机器人产业、高铁产业、硅谷、中关村等企业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案例,详细讲解了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具体实践。他说,构成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方式、创新条件、传导机制、创新环境等,五大类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与运行。
为加快构建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张贵建议,在区域政策方面,要完善产业协同发展、要素市场一体化、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资金支持方面,在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初期,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薄弱环节和共性关键技术领域资金支持的作用;在政策保障方面,出台法律法规政策,激励创新、鼓励竞争、支持人才流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在市场主导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武汉大学“珞珈创新发展论坛”系列讲座以《地方创新生态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第二期讲座将由武汉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朱巍研究员主讲,报告题目为《科技型企业培育路径与政策工具》。
-END-
图片
邓明亮
编辑
邓明亮
校对
尹礼汇
文字
明海英、邓明亮
资料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地址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A室
电话
-
邮箱
wc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