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科学筹划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场论坛“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专题线上研讨会在重阳节前夕成功召开。这是京津冀三地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京津冀三地老龄问题研究的三家一流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南开大学老龄社会治理战略研究基地、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强强联手,提供学术支持、聚焦京津冀老龄问题热点和前沿的高水平的产、学、研融合交流的学术活动。
首场线上研讨会围绕世界卫生组织年提出的“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所倡导的“保障、健康与照料、社会参与”三大支柱,分别邀请了三位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在线上与数万名听众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林宝研究员以保障为主题,作了题为“中国养老保险金改革进展、问题及建议”的主题分享;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芳红主任医师聚焦健康,作了题为“疫情常态化下的老年健康管理”的主题分享;中国人民老年学研究所谢立黎副教授则以“数字化时代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现状与挑战”为题,对社会参与这一重要议题进行了分享。北京协力与人口发展研究所贾云竹所长和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李志宏主任分别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和点评嘉宾。
据本系列研讨会的承办单位北京协力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贾云竹介绍,本系列研讨会是配合同名的研究优秀成果征集活动同步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促进京津冀三地老龄工作的政策决策者、学术研究者和实务探索者们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领域的交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一个高水平、开放性、连续性的智识分享平台。论坛将在重阳节前后每周四晚上19:30-21:00在腾讯会议室进行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分享,每期论坛将邀请京津冀三地的相关专家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主题分享,每场论坛由该领域资深的研究专家担任主持人和点评嘉宾。论坛主办方将认真梳理、汇编论坛的成果,并增强成果的政策转化力度。
01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进展、问题
及建议”
近年来我国养老金改革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很多方面有很大进展。特别是在制度并轨、降低缴费率、待遇调整机制的变化、个人记账利率调整、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积、建立中央调剂金制度、建立多层次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采取了系列举措,进展明显。
虽然我国养老金改革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公平性主要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主要是指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公平。当前养老金水平仍然存在差异过大的问题,另外,尽管实现了制度并轨,但两种基本制度之间关系转移会存在利益损失,这一点对广大农民工有较大的影响;企业年金12%的缴费率可能会加剧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养老金水平差异。纵向公平主要是指精算公平,最低的要求是体现多缴多得。由于各地区历史缴费率不同,在没有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多缴不一定多得。在可持续性方面,各种测算表明,如果不进行一些参数改革,社会统筹部分在20%的缴费率时已经存在可持续性问题,降低缴费率可能会加剧这一问题;在个人账户部分,可继承性导致个人账户资金会天然存在缺口,同时计发月数等参数长期固定也会对个人账户可持续性产生影响。
建议:第一,继续完善养老金制度,改善制度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一是完善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引入公民养老金,建立普惠性、兜底性的第一层次养老金。在此基础上再将现有制度整合成与个人缴费相关养老金、单位补充养老金、税延型养老保险等多个层次;二是拓展养老金收入来源,改善养老金收入状况。如适当提高养老金缴费基数上限,规范养老保险缴费行为,加大划拨国有资产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力度,将反腐败没收财物直接充实养老保险基金;三是尽快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基于各地区缴费率不同,为保障公平,必须将缴费率纳入统筹后的基础养老金待遇计算方式;四是在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中纳入人口老龄化因素。应该真正建立起工资指数、物价指数、人口结构变化与养老金调整机制之间的联系;第二,尽快推进退休年龄改革,适应人口变化。建议早出方案,寻求共识,坚持渐性、弹性、男女同龄基本原则,重点是做好弹性设计,给人们选择权和趋利避害的机会,如可以将现有退休年龄设置为弹性退休年龄区间下限,使人们仍然具备按照现行退休年龄退休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养老金待遇机制设计鼓励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的劳动者尽量晚一点退出劳动力市场。(林宝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02
疫情常态化下的老年健康管理
新冠疫情下,老年健康面临的挑战:1)新冠会长期成为老年人群的头号杀手。据报道,在全球感染新冠肺炎的人群中,老年人占到了40%左右,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最高的。人类整体的医疗费用支出在大幅上升,人类的预期寿命会降低。2)养老机构作为老年人聚集的场所,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有些国家在疫情发展的前期,由于防控不力,出现了一些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大面积感染和死亡的悲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