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10张图片,预计阅读18分钟。
请朋友打开音乐,边听养生音乐,边阅读《教学目标与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与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本文导读提纲
一、教学目标研究与发展(过去、现在)
(一)教学目标及相关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发展
1、国外教学目标研究
2、国内教学目标研究
3、三维教学目标提出与研究
二、三维教学目标内涵
(一)三维教学目标的坐标表示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
1、知识与技能(一维)
2、过程与方法(二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
4、三维教学目标间关系
三、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依据和流程步骤)
(一)建构三维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程目标
2、教材
3、学生情况
4、教学资源环境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流程(步骤)
1、研读文本
2、分析学情
3、建构三维教学目标
4、撰写三维教学目标(陈述)
(三)尊重学生差异性,分层设计三维教学目标(同维目标梯度)
四、教学目标课后调整(预设目标、生成目标)
(一)预设目标
(二)生成目标
(三)把握好课堂教学生成性目标
(四)课后调整教学目标
五、结语
摘要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针对当前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理解偏差、随意、盲目和经验性等诸多问题,对教学目标概念及发展、三维目标内涵、三维目标的设计过程等进行了详细、深入、具体的探讨。以期为一线教师们提供教学目标设计时可操作的方法与途径,助力教师备课时根据课标(大纲)、教材、学情、教学资源等,设计出明确、具体、可测、简约、科学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概念;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研究与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育科学体系的重要概念,是教育技术学的专门术语,是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议题与核心范畴。
教学目标研究与发展(过去和现在)
(一)教学目标及相关概念
在对教学目标进行概念界定之前应明确整个教育目的体系(教育目的、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等)。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政府对培养学生的总要求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国内任何地区、任何学校、任何教师必须贯彻执行。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教学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更多的带有强制性。教学目的也是某一历史时期学校教学的规范,不容许随意变更。
“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不同专业培养学生的特殊要求。如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物理课教师培养目标等。
“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对于该学科内容的学习、目标的确立以及实施的流程进行设计的标准。它的规定是概括和宏观的,其描述较为笼统和抽象,因而难以测量。这一标准是任何地区、任何学校、任何教师在编写和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都必须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属于课程目标下位概念,只是对特定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等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制定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一次(节)课后应该达到的学习结果的设定,具体而详细地描述每次(节)课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具有现实性、具体性、操作性和可测量性。教学目标则较多地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是一种策略,带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更。一般分为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目标”在本质上并无较大的差异,若将两者进行区分,教学目标则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注:本文主要讨论课堂教学目标,在文中简称教学目标。
“目的”和“目标”的区别,目的是通过某项活动要取得长远的预期结果,而目标则是通过某项活动要达到的近期效果。
从教育目的→学生培养目标→学科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体现了不同层面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学生发展逐步使目标具体化的理解过程,教学目标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核心环节。
所以,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准备,预设合理的教学目标就是这个准备的核心,同时,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先决条件。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研究进展
1、国外“教学目标”研究
“教学目标”这一词汇最早是美国学者拉尔夫?泰勒于年提出,他指出“形形色色的行为方式的变化,就是教学目标”。认为教学目标是对教学后学生行为变化的一种预测。直到年,梅尔重新对教学目标进行界定,认为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过程相联系的奋斗方向”。此后对教学目标进行研究的学者也大多持类似概念,如布鲁纳、加涅等人。前苏联巴班斯基认为“教学目标就是教学任务,并进一步将教学目标分为了教养、教育和发展三大目标”。这些对于教学目标内涵界定,认为教学内容会对学生行为产生影响,以社会生活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才是科学、合理的。国外教学目标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掀起研究的高潮。
2、国内“教学目标”研究
国内“教学目标”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年)布鲁纳来华讲学后。我国教育学界参照布鲁纳教育目标分类推出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目标,这一目标分类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教学目标内涵界定,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看法。一部分学者如郑百伟、谢利民认为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学生预期的身心变化”,认为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或预期。另一部分则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包含着教师和学生两方的预期”,徐继存、赵昌木等人就持这一观点,将教学目标看作是教学中师生双方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又一轮课程改革铺开,我国教学目标研究开始进入了新阶段,这一时期,国内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引进和借鉴,而是试图从国情出发对国外研究成果进行创新、发展,提出一些新分类方法和落实策略。
皮连生教授在《现代教学设计》一书中指出,目前有两种教学论,一种是哲学和经验取向的教学论(哲学取向教学论),另一种是心理科学取向的教学论。过去我国流行的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哲学取向教学论由于缺乏目标陈述技术,其使用者只得采用含糊的教学目标指导教学和评价。由于心理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最显著特征,是坚持用具体、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教学目标指导学习、教学和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教育学科发展的趋势,中国逐步接受心理科学取向的教学论。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教学目标内涵的认识,我们可以对教学目标下定义: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它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指示教学方向、引导教学轨迹、激励作用、调控作用和评价作用。
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合作实现的目标,它表现为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起学生行为变化。第二,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它表明教学是有目的的支配活动。第三,教学目标是可测量的,教师通过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编制相应试题等办法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3、“三维教学目标”提出与研究
21世纪之前,我国课程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主,新课改中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并且国家还将课程标准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育机构必须依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借鉴布鲁纳的教学目标分类和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年6月8日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三维教学目标”是我国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名词,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具代表性和重要意义的改革。三维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它的研究主要由我国学者完成。
三维教学目标在双基“基础知识与技能”基础上增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学改革的一次重大发展。三维目标的提出,改变了以前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的状况,开始从学生角度确立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叙述时行为主体与阐述本位必须是学生及学生的发展。
相关教学改革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我国教学目标研究提供契机。学者们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展开了广泛讨论,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研究对象逐渐扩大。学者们不仅重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教学目标研究,也注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阶段教学目标探讨;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