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青年学者新书推介第5期协同创新视角下公
TUhjnbcbe - 2021/5/30 2:30:00

协同创新视角下

公众科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书号:8

?作者:赵宇翔,张轩慧,朱庆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1-01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从宏观理论范式层面对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公众科学进行概念溯源、解析及理论探讨。其次,立足公众科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问题,从中观运作流程层面,再到微观的任务、平台、志愿者和项目影响层面,逐层深入探索,对协同创新视角下公众科学的理论和应用进行系统论述。最后,选取数字人文这一新兴领域探讨其下公众科学项目的相关内容。本书有助于完善协同创新视角下公众科学的理论基础,丰富互联网科研众包行为的研究成果,挖掘多主体协作在科研创新中的应用价值。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信息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者,本书作为国内公众科学研究的早期探索之作,有助于系统了解公众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工具;第二类是其他领域广大科研工作者,便于了解公众科学这种科研众包的新模式,从而借助公众科学项目的形式实践科研众包的理念;第三类是政府部门、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记忆机构的从业人员,公众科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这些组织和机构的支持与协调。

作者简介

赵宇翔

INTRODUCE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群体协作、用户信息行为。担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健康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信息行为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智慧医养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老年学会信息化专委会副主任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余篇,入选ESI社会科学领域“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JASIST)和InformationProcessingManagement(IPM)等编委,JASIST,IPM,Aslib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期刊客座编辑。年荣获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奖,年入选江苏省社科优青人才计划,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年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张轩慧

INTRODUCE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数字人文、互联网群体协作。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参加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并作论文展示。主持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创意研究计划项目,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朱庆华

INTRODUCE

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第六、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担任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健康信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智慧医养分会副主任、江苏省老年学会信息化专委会主任等。Aslib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SSCI源刊)、DataandInformationManagement(DIM)、《信息资源管理学报》、《情报科学》、《情报杂志》、《情报资料工作》等杂志编委。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余篇,出版著作10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含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0余项。

互联网研究的这些年

在收到邀请来为自己的新书做个推介的时候,我暗暗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次一定要写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从读研究生算起,至今已有16余年。细细想来这些年一直在默默践行着学术写作的规矩:阅读文献——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部分)问题——成文发表。久而久之,似乎在提笔间和落笔处都会情不自禁地去思考那些逻辑和章法,慢慢与当年那个天马行空的自己渐行渐远了。记得年在温哥华的街头与昔日中学好友一聚,他乡遇故知总是会忆起过往的点滴。闲聊间老友问起现在还有否写写东西的习惯。我笑了笑告诉她,现在更多是在写学术论文,随笔啥的已经很久不碰了。老友突发奇想说,那你给我看看你的论文吧?我找了一篇给她,看完以后被告知:有点无聊哎,你有空的时候还是写写其他东西吧。离别前老友又问及这些年都在做些什么研究?我在蹦出几个专业术语后跳上了迎面驶来的公交车。说实话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适合去聊学术,说得太少略显敷衍,而喋喋不休又不免过于自我沉醉。不过在公交车行驶至住处的那半个多小时里,我倒是在漫不经心地思考刚才的问题,这些年我在研究什么?

思来想去,我的研究方向其实一直都围绕着互联网的那点事儿,互联网上的那点人。虽然我曾经做过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研究,但是我其实并不清楚自己到底算是前者还是后者,现在想来这种分类方式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我从读大学到读硕士研究生这两个阶段,其实正好见证了互联网从传统的Web1.0到Web2.0进阶的历程。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不断地牵扯出各种问题和挑战。在我读研的那段时间,正好是国外iSchools联盟运动的萌芽期。我记得有一次读过几位北美iSchools院长在早年iConference上的发言,把我们这个学科置于信息、技术、人这三个圈的交集里去讨论。后来受此启发,我在读博的时候把研究方向锁定在社会化媒体的用户生成内容(UGC)上,并尝试从信息内容本身、发布信息的人以及依托的各类社会化媒体技术这三个维度去建构自己的研究思路。博士毕业后,恰逢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各类移动端的社交应用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和案例。年我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用户生成内容(UGC)概念解析及研究进展》一文后,正式从博士阶段的用户生成内容迈向了用户创造价值的方向,这包括后面主持的第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商业众包话题)再到主持的第二个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研众包话题),后者也就是本书重点探讨的公众科学。

具体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唯一想说的是公众科学这种面向科研任务和目标的互联网群体协作模式其实最早是生态学领域的学者倡导的,即通过科研众包去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管理领域的学者其实在这一方向上大有可为。因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大多把公众科学作为项目去看待,把科研众包作为工具去看待,实用主义的成分远大于对公众科学本身的思考和探索。然而事实上,公众科学作为科研众包机制而言是需要开展深入且系统的研究的,特别是当我们把公众科学嵌入“信息-技术-人”这个三元组去解构的时候,公众科学中的核心任务和产出(信息)、公众科学依托的互联网和社交平台(技术)以及公众科学的志愿者和科学家(人)都与信息管理研究的主心骨一一对应上了。

唯二想说的是,公众科学尝试突破传统科研活动的闭环体系,与开放科学的理念遥相呼应,逐渐从单一的学术共同体走向无边界的,大众参与的协同创新上,互联网的群体智慧在此得以彰显。最后,公众科学在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带来科研创新的同时也把科学普及的种子播撒回馈给互联网上的大众。互联网上的那些人在创造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也提升了个人的价值。

写到这里的时候让我再扣一下题,以不那么学术的口吻和笔调收个尾。首先,在与互联网研究“纠缠”的这些年中,我想我总体上还是快乐的,虽然学术论文的写作永远不能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过互联网本身的日新月异所带来的新鲜感倒是让自己像一个追逐风筝的孩子,保有了几分探索欲和求知欲。其次,虽然我不知道下个十年会研究点什么,但是我能肯定的是,我会没事写写随笔。说不定和自己碎碎念的时候,能暂时抽离学术论文的桎梏而得自在,这可能本身也是互联网精神的一种体现吧。

——赵宇翔

年3月24日于南京

图文提供

赵宇翔

制版编辑

王阿凤

审核

于阿媛

往期·推荐

青年学者新书推介|创新环境下的开放知识管理(王铮著)

青年学者新书推介|期刊分层:期刊等级差异的社会学研究(刘宇著)

青年学者新书推介

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周亚著)

青年学者新书推介|交叉科学:测度、评价与应用(张琳黄颖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年学者新书推介第5期协同创新视角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