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精益能效管理TEM以极致能效挑战碳中
TUhjnbcbe - 2021/8/26 23:01:00

导言:未来十年中国工业能效可望整体提高35-50%。博世集团从年开始用了十年已经基本做到。中国企业值得深思:先不慌买绿电碳证碳资产,沉下心来提高能效一体化利用可再生能源,靠持续创新迎头赶上!

PS1:全文字,插图较多信息量较大,全部看完约需25-30分钟,请做好思想准备!

PS2:本文的目标对象为用能单位的生产副总、能源部长和动力主任,以及准备做碳中和规划而感到迷茫焦虑的专家学者,企业碳中和一定有一条突破创新的低成本路径。先搞个调调,回忆下过去:年丰田章男先生来北大交流。说起对汽车能效的理解,我问:丰田怎样看节能?能达到极限吗?章男先生说:节能就像挤毛巾里的水,开始毛巾是湿漉漉的,抖一抖就出水;后来得用手拧,然后得再加把劲儿,直到用手拧不出了,会有人说,没办法了,能做的都做了。。。可我们有办法:换挡/上甩干机,还能甩出来不少;等甩干机转数升到极限,我们还有办法:上烘干机,用热风吹,这样就差不多到“极致”了。开始时我们研究汽车的油耗极限,结论是:经过总成优化、材料优化、动力优化,极限油耗应是百公里1升;所以就以3升为目标,采用混动路线开发出普锐斯(Prius,即拉丁语“领先者”);这相当于我们的离心机,下一代(烘干机)我们还有氢动力。。。

之前02/03年我去过天津丰田几个工厂,注意到他们有很好的节能实践(后面介绍),所以深以为然,大感畅快。

回到正题:博世的碳中和只是开始,持续改进还在后面:根据科学碳目标(SBTi),到年再节电4.5倍、全供应链减排15%。这底气,这手段,不服不行(必须有系统的方法论支持和持续努力)。

(PS:汽车及配件企业的工厂排放约占10-30%,大头在供应链上)

一般来说,当下一些中国企业的装备管理水平可能还比不上年的德国博世。人家用了十年建立方法论、逐项分析每个工序、设备,系统,扎扎实实做减排,挑战现有系统减排35%、新投资减排50%的目标并基本实现,再花钱买绿电、绿证,才有底气宣称年全球个工厂实现了范围1、2的碳中和。。。比起目前看到多数国内的中和报告或方案,基本上跳过能效(或怯怯地提个5-10%),再做些风杆光伏热泵生物质,留下个大缺口给绿电绿证碳金融,基础数据做扎实了没???被某些机构忽悠瘸了吧。。。安利下:这本书某宝有售,我去年十月发布会上买来研读,非常硬核!列举了数百项技术,有些很颠覆,可嚼起来就是有味道,筋头巴脑。。。比如:车间供暖,重新思考传导、对流、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把热能的真实需求(人员和物料)放在核心,用大范围低温供暖+远红外线采暖+低位送热风等方式,保证人体和设备物料工况的同时,避免了对十几米高跨度厂房上部空气的过度加热,节能效果显著(书中页)。凡此种种,覆盖了设计、产品、仿真、液压、变速、加工、成型、热处理、清洗、喷漆、测试、组装与装卸,以及锅炉空压照明暖通等基础设施;并展望了未来进一步制定方法的起点(能效基准测试+“精益生产系统”七大能耗分析等),书中最后判断未来节能潜力可达40%。(PS:广汽丰田专家曾有言,能否质疑并再确认基准,是衡量优秀企业和卓越企业的区别。)

所以我们有理由呼吁:理性碳中和!!!

避免简单粗暴盲目买绿电绿证:聚焦技术进步与管理改善,挑战极致能效(TEE);一体化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做好碳资产管理,稳健购买绿电;有条件的研究跟进CCU(碳捕捉+利用);最后,用碳交易补齐缺口。

关键还是靠技术进步,少花钱,多办事,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

PS:当下各种碳中和报告、讲座、培训、洗脑,甚嚣尘上!可往往流于“空心化”,只谈国家大战略、说的是行业该如何如何,具体落实到工业企业(用能单位),就浅尝辄止,不免隔靴搔痒!说得企业管理者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好有一比:一群“专家领导”围作一团,人人手持锤子(考核指标)用力敲打,用能大户就像一群地鼠,无所适从地东躲西藏,忐忑惶恐地爬滚前行。。。

且慢,能源大家有话说:“中国的碳中和实现路径应该是能源供应端的全面绿化,以及使用端能效的大幅提升。”

专家认为:到年前,能效的减排贡献度在37%左右;多方测算表明,节能和提高能效对我国实现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的贡献在70%以上,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贡献接近30%(白泉,),毕竟CCUS、碳证等都没那么快。用能单位如何挖掘“极致”能效??!!秘籍就是精益能效管理(TEM)方法论。我们跟踪了过去20年以来国际最领先企业的能源管理实践,归纳总结出共性方法(TEM)。或许,将来30-40年,中国企业会陆续接触到这一管理层次(能源价值管理),期待多数能借此更上一层楼,便可一览众山小。。。年我在天津丰田授课时注意到:车间门口看板张贴有每个班的产品产量、物料消耗以及水耗、电耗、排污等数据,更发现有比较准确的当班成本核算;几个班次在据此对标,竞争(据称,为完成丰田5年挑战计划/日本政府根据京都议定书要求,每年总能耗降1%,员工们用了小组协作、自主改善等方法,并展示了各种统计分析工具和成果)。。。。同时,看板上还有上月某巴西工厂的未遂事件(Nearmiss,即无伤害事故)在全球个工厂的横展,所有车间/班组的自查报告发表。。。当时我想,这就是一个“好”的企业所展示的冰山一角吧,不知中国企业何年何月才会有人能做到这个程度(没到这个境地,住平房的只好遥望高楼的风景。。。或许,皇帝也吃大饼、用金锄头。。。。)后来在ABB(中国)节能中心,逆向还原了cpmPlus的EE软件,体会到芬兰人对工业过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基于年数据积累的AI手段,帝国主义真的是老虎,而且还有爪子,很硬的那种。。。13年接触到宝钢材料,在总结其基于“三流一态”能源价值指标管理模式时,终于感觉到原来中国企业也有能管得这么细致的,颗粒度下沉到每个最小可控单元(如锅炉的某个阀门,某一排单独接受指令的轧辊),横向到每个部门的特定指令(变量偏离)对能源成本的影响。。。。再比对博世的碳中和实践:好的企业在理念方法上确有共识,不妨拿来!!!!先丢块石头(TEE)给大家,别砸破头(坏笑)。。。用能源综合价值贡献率(TEE,totalenergyefficiency),从能源的供应和使用“两头掐”,探一下大家的底,接得住吗??!!大体上,选定一个特定的工序,计算能源介质供应总效率E(如蒸汽从锅炉到管线直到车间端口表/减去余热回收量,可能在60-70%;用能管系统的桑基图可以大略实现),再分别与车间的设备可用率A(也称时间稼动率,全口径,即每班8小时按分钟,因为能源供应基本上不会停,根据各单位的管理模式,待商榷)、设备性能率P(或负荷/载率,即性能稼动率)、产品一次合格率Q(成品率,返工后合格的另行统计),可能得出一个令人不安的超低数值!别慌,这就是贵单位此工序的能源总利用效率,也就可以反推理论能效极限值,再回溯一个技术最佳值、技术经济可行值,对比现行基准、实测值,标杆值。。。。该出汗了吧。。。。。我们在组织几个地区做平行测试,结果非常令人震撼,在一些单位,接近1.5-2%,也就是说,改进空间超乎想象。。。。再比对豪放的张口就能源结构优化、买绿电、绿证、碳汇。。。算不算“傻”有钱呢??!!(坏笑ing~)不用多说,仅就比对博世经验,可以说,多数中国企业存在能效倍增的机会,或许碳中和的总成本可以降低1/3,甚至一半,那据称70-万亿的总投资,能腾挪出来干点儿别的了,比如民生,比如创新、技改。。。发改委每次的5年减排指标,要不要考虑下极限能效模式下的最佳技术经济可行值,不用鞭打快牛了吧。。。有这个心气测算的,不妨私信我结果,文末有个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精益能效管理TEM以极致能效挑战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