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0例(四川14例,福建10例,广东10例,上海6例,云南6例,内蒙古5例,江苏5例,湖北2例,天津1例,黑龙江1例),含2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江苏);本土病例例(广东例,北京例,重庆例,河南例,四川例,陕西例,内蒙古例,山西71例,云南44例,江苏26例,新疆26例,浙江19例,山东16例,贵州13例,青海13例,福建11例,黑龙江10例,甘肃7例,海南5例,西藏5例,湖北4例,天津3例,辽宁2例,上海2例,湖南2例,吉林1例),含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例,重庆31例,四川30例,北京11例,浙江10例,甘肃7例,青海7例,云南4例,山西3例,江苏2例,福建2例,海南2例,陕西2例,黑龙江1例,湖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4例,本土病例例(广东例,内蒙古96例,北京43例,重庆31例,四川25例,福建21例,新疆10例,黑龙江8例,江苏6例,湖南6例,云南6例,陕西6例,河南5例,甘肃4例,山东3例,青海3例,山西2例,辽宁2例,湖北2例,天津1例,上海1例,浙江1例,贵州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033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4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1月16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例(其中重症病例4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例,累计死亡病例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例,其中境外输入84例,本土例(广东例,重庆例,甘肃例,河南例,内蒙古例,新疆例,青海例,山西例,四川例,河北例,北京例,陕西例,黑龙江例,湖南例,云南例,山东例,江苏例,湖北例,天津70例,吉林69例,安徽52例,广西43例,贵州41例,浙江34例,江西19例,宁夏19例,辽宁16例,上海11例,福建11例,西藏6例,海南2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例,其中境外输入例,本土例(内蒙古例,新疆例,河北例,广东例,黑龙江例,河南例,青海99例,福建86例,湖北74例,四川64例,重庆53例,山东50例,湖南41例,北京28例,云南25例,陕西23例,天津18例,江苏18例,安徽18例,山西16例,甘肃15例,辽宁10例,西藏9例,江西7例,浙江4例,吉林2例,上海2例,贵州2例,广西1例,宁夏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例(境外输入2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590例(境外输入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例(出院例,死亡例),澳门特别行政区例(出院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例(出院42例,死亡14例)。
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那么,通知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二十条优化措施,又该如何贯彻落实呢?《焦点访谈》邀请了相关人士进行详细解读。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在隔离转运、核酸检测、人员流动、医疗服务、疫苗接种、服务保障企业和校园等疫情防控、滞留人员疏解等方面做出了优化调整。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持续跟进全球疫情发展态势和病毒变异情况和它的流行病学特征,结合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政策实施情况评估,经过专家们反复深入研究和论证,提出的二十条优化政策措施举措。优化之后的防控政策举措能够有效应对各地疫情处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瓶颈和困难,比如隔离资源紧张,采样和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要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投入疫情传播风险高的人员和区域上来。”
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我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一些地区的疫情还有一定规模。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出台,并不意味着放松疫情防控,更不是躺平,而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是科学精准防控的具体实践。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二十条优化措施不意味着放松,‘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也没有变化,而是要求更高,标准更严,防控措施要求更加精准科学,更加快速有效,以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十条优化措施更加科学精准,突出体现在对涉疫人员的管理措施的调整上。
优化措施中要求,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措施由“7+3”改为“5+3”,即由“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专家介绍,这是基于科学研判的结果。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最长潜伏期已经缩短为八天左右,而在5天内发现阳性的可能性非常高。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根据我们在31个省份的试点评估研究发现,对于密接人员追踪,在末次暴露以后5天内转阳能够达到94.5%,到7天的时候转阳比例达到将近99.7%。所以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和3天居家隔离,用3天居家隔离把后续风险兜住。这样的调整,能够节约集中隔离资源近30%。既能够在管控风险的同时,减少对集中隔离资源的占用。”
对于密接的密接,也就是次密接人员,二十条优化措施中明确要求不再判定。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我们发现在一个多月试点的评估过程中,密接的密接在判定以后,后续阳性率是极低的,是十万分之三点一,也就是管了十万个人,可能有三个人是阳性,所以效率是比较低的。只要把有限的防疫资源,把密接及时判定进行管控,就能够更大可能去降低次密接续发阳性的检出率情况,所以综合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高风险区外溢人员指的是在判定高风险区域前离开风险区的人员。专家介绍,根据试点评估结果,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的风险较低,因此这次也将管控措施做了相应的调整,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假如A地划定了高风险区,对于高风险区内的人员要实施封控管理,但是对于A划高风险区之前,流入到B地的风险人员,在B地追踪到以后要对这些人员进行7天居家隔离管控。”
记者:“这个7天居家隔离从哪天开始算起?”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高风险区的外溢人员管控周期是从离开这个高风险区域,就是离开A地的时间算起,如果B地在排查过程中已经超过了这个管控的周期,原则上是无需再进行隔离管控的。”
在第九版防控方案中,将风险区分为了高、中、低三种。在二十条优化措施中,取消了中风险区的判定。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我们发现中风险区个别地方划得非常不精准,非常大。整个中风险区划了以后,出现阳性也是十万分之三,风险实际上是极低的。为了尽可能减少管控区域和人员,所以取消了中风险区的划定。”
对于高风险区,优化措施将划定范围缩小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强调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做这样的一个调整也是尽可能在科学精准的情况划定风险区,避免大范围管控老百姓的出行,这种优化实际上对工作专业的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是一个放松,而是要求流调和风险区研判更加精准,既能够把需要管住的风险管住,需要落实的措施,像高风险区,社区管控一定要到位,封控绝对是不能够出来的,该落实的措施落实到位,该调整的要调整,尽可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未来核酸如何做?此次优化措施再次强调了核酸检测原则: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一旦发生本土疫情以后,什么时候开展区域核酸检测,在第九版防控方案里也明确提出,当发生疫情以后,基于流调研判,明确传播链清晰,没有发生社区传播,这时候无须开展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只需要对风险区域和重点有感染风险的人员,根据流调研判进行核酸检测,开展快速疫情处置。整个策略的核心是以快速流调为基础,通过区域核酸检测来进行风险综合研判。这次二十条优化措施中的第6条专门强调,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要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于风险岗位和重点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要求。”
在外防输入方面,此次优化措施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比如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将登机前48小时内2次核酸阴性证明减少为1次;明确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35;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等。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国际整个疫情的情况,病毒变异的情况,以及对于入境人员管控措施评估的数据,更多是统筹我国疫情防控跟国际交往,便利人员往来,从这些角度,在二十条优化措施里对入境人员的管控和核酸检测进行了优化和调整。病毒潜伏期缩短,5加3风险还是兜得住的,因为那3天也是居家隔离。”
优化防控的二十条措施还对医疗资源建设、生活服务保障、重点单位的疫情防控、疫苗接种、药物储备、滞留人员的疏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专家指出,优化防控的二十条措施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优化和完善,对于二十条措施中没有提到的,依然要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来执行,不能层层加码。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比如时空伴随,实际上在第九版的防控方案里面有所阐述,他是涉疫场所的暴露人员,对于这类人员在二十条里面没有提及,仍然在实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对于这类人员要求在流调以后进行‘三天两检’,及时排查。居家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的要求,都是各地加码的做法。”
专家再次强调,不论是哪种管控方式,管控时间都是以人员末次暴露的时间开始计算。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对于管控的时间,起始时间应该以判定为末次暴露的时间为准,而不应该以追踪到这个密接的时间开始算起,在第九版防控方案里面是明确的。”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考,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实到位不走样,才能够赢得这场大考。这既要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不能落实不到位,造成防控风险放大,又要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纠正“层层加码”“一刀切”等做法。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建立的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每天调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尽可能防范和杜绝‘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应对挑战,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将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实到位。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对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各地各部门强化责任担当,增强斗争本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坚决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
来源:国家卫健委网站、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