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与文化多样性CreativeCitiesandCulturalDiversity自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创意城市网络”至今,全球共有座城市加入。该项目以《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为理论依据,是以创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目前中国以14座城市独占鳌头。而怎样建设创意城市、建设什么样的创意城市,以及如何将其与丰富的文化多样性结合在一起,则是不断需要创意来解决的问题。本专栏将以这一主题为中心,通过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的解读。
导读:
12月19日,人文与创意城市研究所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李河,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进行座谈,探讨《文化多样性公约》与创意城市网络的关系。本文就将对座谈的精彩内容进行分享。
学者介绍:
李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李河研究员对西方哲学、国外文化政策、联合国文化多样性公约有专业性研究。年到年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公约项目基金”六人评审组专家。年到年曾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A类重大课题《文化多样性研究》主持人和首席专家。著有《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等著作和《文化多样性公约的国际政治意涵》等论文。
李河研究员负责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于年10月成立,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战略和文化政策。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编辑出版中国和国外文化发展年度报告(蓝皮书),参加联合国教科文《促进和保护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谈判及其基金的评审等。此外,中心收录了多国与文化多样性相关的论文,编纂成中文读本,填补了理论的空白。
01基本概念
1、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精神的不同形式,这些形式不仅体现为不同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那些借助现代创意活动进行的艺术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
2、《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是一份为文化治理提供政策框架的国际条约。该公约承认文化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一特质,并确保全世界的艺术家、创意产业专业人员、从业人员和公民都能够创作、生产、传播并分享范围广泛的创意产品、创意服务和创意活动,包括他们自己的产品、服务和活动。
02座谈交流
1、《公约》的提出
文化多样性最初是个哲学性的概念,18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风俗论》、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英国史》和德国思想家赫尔德的《历史哲学的观念》中都提到了各民族风俗、文化和精神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这个概念在20世纪的流行,要归功于文化人类学的发展。美国学者莱斯利·登列维怀特在30年达的《文化科学》一书、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50年代的《种族与文化》文章,都明确提出,不能想象这个世界只能有一种文化。斯特劳斯明确将“文化多样性”视为与“生物多样性”同等重要的概念。到了上世纪60年代,随着民族独立大潮兴起,文化表现出更强烈的地缘性和主权特征,文化多样性也成为发展中国家文化认同建构的理论基础。到了80年代,文化日益被视为各民族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数,文化多样性概念得到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