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我们
分享科目二的必背考点
01课程笔记
1.课程与现代课程含义一致来自于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2.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把课程比作跑道,代表学xi的进程;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3.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孔子(六艺)、古希腊七艺、武士七技、夸美纽斯(本国语、近代外国语)、赫尔巴特(数学、逻辑学、物理)、斯宾塞(五个领域);
活动课程:杜威
4.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六艺、七艺、语文、数学、英语等。
综合课程:
相关课程:语言与历史,历史与地理,数学与物理、化学与生物
融合课程: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广域课程: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科学”
核心课程:以社会问题为核心
5.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和对学xi的要求,以及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培养目标的角度,具有等价性。
6.按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7.按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命名原则:谁开发谁命名。
8.按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物质:学校建筑、环境美化、文化设施、课程表本身;观念:校风、学风、班风、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
9.古德莱德关于课程的分类:
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例如有人提议在中学开设同性恋教育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即任课老师所领会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10.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1.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生词、公式
过程与方法:运用合作、探究等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知识的同时学道理
12.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
13.舒伯特课程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例子:展示对“友情”的理解,出现了故事讲述.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
14.课程组织的方式
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
螺旋式:课程内容重复出现,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组织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组织课程内容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传统教育派”的主张
心理顺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课程内容,“现代教育派”的主张。
15.泰勒(课程评价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称为现代课程概念理论圣经
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16.课程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编写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主要依据
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及性、基础性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
17.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18.课程资源分类:
根据来源:校内课程资源: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等、教材是核心;校外课程资源:学生家庭、社区、整个社会资源
根据功能特点:素材性课程资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条件性课程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环境
根据性质: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根据存在方式:显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
根据载体不同:文字性课程资源与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19.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1)忠实取向
课程实施过程就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实现课程计划程度高课程实施成功,反之则失败
(2)相互调试取向
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相互调整、改变适应的过程:例子:看学生兴趣不高,增加趣味性内容
(3)创生取向
把课程实施视为具体实践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创造和开发自己的课程的过程
20.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必修课程,自小学1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xi、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2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理论基础有建构主义思潮、多元智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2.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课时比例均衡;
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
选择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
2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和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4.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02德育笔记1.中小学德育的内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3.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是日常行为xi惯的养成
4.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
5.德育的基本规律
(1)道德认识:基础、核心:好心办坏事
(2)道德情感:中介、动力、催化剂
(3)道德意志:对待诱惑的精神力量: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明明知道不应该,但还是......
(4)道德行为:关键、标志
6.德育原则
疏导原则:颜回评价孔子:“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因材施教原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知行统一原则:知之不如行之、身体力行、手脑双全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认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成为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影响因素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7.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8.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情感陶冶法: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润物细无声
实际锻炼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榜样示范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评比竞赛法:举行德育比赛
奖励与惩罚法(品德评价法):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分
指导自我教育法:立志、箴言、学xi、反思、慎独、座右铭、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03教学笔记1.教学的概念: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2.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基本途径
3.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
区别:教学也是实现德体美劳教育的途径;全面实现智育还需要课外活动等参与。
4.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来完成的。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5.形式教育:代表人物洛克和斯泰洛齐;理论基础: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要观点: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实质教育: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主要观点: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6.我国现阶段的教学基本任务
(1)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体力,提高健康水平
(4)培养审美、思想品德,形成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7.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殊认识论(凯洛夫为始祖)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理论一: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理论二: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8.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
(1)孔子:学、思、xi、行。(世界上最早论述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2)《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昆体良:模仿、理论、练xi。
(4)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席勒: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6)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9.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xi间接经验(学xi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学生学xi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作用,学生是学xi活动的主体;
最早阐述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xi动机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理解教材: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必要过程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11.直观性原则实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
直观种类:(1)实物直观:各种实物、标本、实xi、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2)模像直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
(3)语言直观: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常考名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荀子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缪———荀子
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说学xi,应该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呈现给学生———夸美纽斯
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乌申斯基
12.循序渐进原则
常考名言:“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3.巩固性原则
常考名言:学而时xi之、温故而知新———孔子;复xi是学xi之母———乌申斯基
14.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常考名言: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15.因材施教原则
常考名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
16.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常考名言:文以载道;讲知识的同时学xi精神
1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常考名言:知之不如行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8.教学总结的方法:前后照应法、悬念留疑法、汇报法、归纳法、练xi巩固法、激励法
19.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讲述(人文学科)
讲解(自然学科)
讲读(语文、外语)
讲演(大学教学);
谈话法(问答法)
讨论法(围绕一个问题讨论)
读书指导法(指导读书)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老师做学生看)、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xi法(形成技能)、实验法(学生动手做)、实xi法(与学科结合)、实践活动法(参加社会实践)
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有实物)、情景教学法(无实物)
20.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班课时
班级授课制的辅助组织形式: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分组教学制:内部分组(按年龄)和外部分组(不按年龄)
道尔顿制:自学+答疑
设计教学法(单元教学法):杜威、克伯屈
特朗普制(灵活的课课程表):大班教学+小班研究+自学
导生制(贝尔—兰喀斯特制):教会较好的学生,他们再去教
翻转课堂: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xi,课堂互动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
慕课: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
2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三计划: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教案
22.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1)根据教学任务可为:传授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和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2)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xi课、实验课、复xi课。
23.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
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24.根据评作用(功能)不同
诊断性评价:教学之前:摸底考试
形成性评价:教学之中:一节课中,一节课后
总结性评价:教学之后:期末考试、期中考试、期终考试
25.根据评价标准的不同
相对性评价:排名次:选美、四六级、水涨船高、矮个子里拔将军
绝对性评价:过线
26.个体内差异评价:之前的自己和之后的自己笔,自己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比
04班集体与班主任笔记1.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是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班集体发展阶段特征:
组建阶段:主要依赖班主任;核心形成:骨干力量,班级核心初步形成;
发展阶段:班集体成为教育主体,有共同的目标、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成熟阶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班级管理的功能:
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xi效率(主要功能);
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基本功能);
锻炼学生能力,形成自治自理(最终目标)
4.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
平行管理:集体与个人管理相结合;平行管理的提出者为马卡连柯
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参与班级全程管理
目标管理:德鲁克,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5.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观察法(最常用)、
谈话法、访谈调查法、
书面材料分析法(研究书面材料:作文、试卷、画画作品等)
6.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7.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基本功能
8.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听老师话)
(2)集体促成的纪律(为了集体)
(3)任务促成的纪律(为了目标)
(4)自我促成的纪律(最高阶段)
9.课外活动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内教学的补充而不是延续
10.课外活动的类型:
(1)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宣传、游览、社会调查访问等
(2)学科活动:分学科组成不同小组,进一步学xi、理解、掌握学科知识。
(3)科技活动:举办科技讲座,参观游览,成立无线电小组、航模小组、园艺小组等,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等“五小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组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论、参观展览等,还可以成立美术、书法、摄影等文艺小组
11.课外活动的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基本组织形式);个别活动